-
把美国撕成两半,靠什么?
到底是谁在支持特朗普?若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将目光延伸至美国以外。特朗普代表的,其实是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民粹主义浪潮。民粹主义竟能够适应如此截然不同的政体、文化和历史,这是否意味着它的背后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决定因素呢?[全文]
-
在美国被网络“钓鱼”的亲身经历
我热爱社交媒体,但是我们必须为其设立更好的机制去辨别真假。不论人们有多么热诚,也不管人们可以将博客、推特或谣言写得多么巧妙,不管病毒化传播有多大的为例,谎言永远都是谎言。[全文]
-
美国枪击案标准解释:有精神病史
“主犯好像都有精神病史。”这已经成了对此类事件的标准解释。但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史上没有任何道理。美国枪击致死的比率比德国高50倍,但我们没有比德国多出50倍的精神病患者。日本充斥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子游戏,以及其他很血腥的娱乐,但2008年日本只有11例枪击致死的案子。[全文]
-
5%人口、25%罪犯、50%律师
许多年轻人都是法律和社会不公的受害人,他们得不到充分的官方援助,受到过分起诉和报复性判刑。他们是美国教育的失败品,承担不起社会服务和司法公正,也因其被边缘化。数千万生命得不到尊重……这种受到放纵、挥霍和政府冷漠影响的社会风气,让美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全文]
-
明天,美国还能创新吗?
孵化期的硅谷与政府支持紧密不可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州之所以能汇聚这么多工程师,是因为美国国防工业巨头在当地吸引技术人才。许多点燃计算机革命火炬的传奇性初创公司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是因为美国军方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全文]
-
奥巴马,请向基辛格学习
共和党的胜利可能会促进TPP的达成。贸易是共和党与奥巴马总统为数不多意见一致的领域。奥巴马的麻烦很大程度上在自己的党内,民主党采取一种失败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态度。[全文]
-
13年后,他们为什么还在恨美国?
13年前,也就是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作者写了一篇文章《他们为什么恨我们?》。作者的新思考有何突破,能帮助美国摆脱中东的恨意吗?[全文]
-
谁失去了伊拉克?
伊拉克已走到转折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华盛顿,一个问题开始浮现,就像1950年代关于中国国民党、1970年代关于越南政府,现在是:谁失去了伊拉克?[全文]
-
美国教育输在哪儿?
皮克提认为,“长期来看,推动平等的主要渠道是传播知识与技能”。印度和巴西等国曾实施高税率,但并未创造全民共享的经济成果。相反,东亚国家识字率高,劳动力技能提高,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相对公平。从长远来看,教育仍然是重要议题。唉,这正是美国现在没做好的领域……[全文]
-
真正的保守主义者:乔治·凯南
乔治·凯南是20世纪最受尊崇的外交家学者,是美国赢得冷战的遏制战略主脑。内心深处,他的态度和洞见是保守主义,但不是如今“左”、“右”之争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凯南对于1986年挑战者号爆炸的反应是,他宁愿“废掉美国整个宇航项目,然后用这些钱建一个全国电报和火车网,就像以前那样。”[全文]
-
华盛顿的病根与晚期罗马帝国类似
1950年代中期,华盛顿特区共有5千名正规游说者。今天,共有1.2万名,成千上万的游说者自称为“顾问”或“战略咨询家”,他们的开销近年高达35亿美元,但与联邦政府3.5万亿美元的预算比起来,仍是九牛一毛。美国的统治精英,高层互相勾结、口蜜腹剑,媒体则极尽煽动之能事。华盛顿病了。[全文]
-
中国发展模式面临“最严峻考验”
《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18日刊登法里德·扎卡里亚的评论。文章以华盛顿共识的视野断言中国模式将遭遇失败,“中国威权资本主义”将导致改革遇到阻力。虽然同为印度裔知识分子,但与此前阿玛蒂亚·森承认印度远比中国不平等的观点迥然不同,观察者网特刊发全文,以飨读者。[全文]
-
“阿拉伯之春”只能在约旦和摩洛哥找安慰
虽然在“阿拉伯之春”开始时,看上去埃及对人民的意愿作出了回应,与专制的过去划清界限,但最终埃及的革命脱轨了。约旦和摩洛哥走上了跟埃及相反的路线,到目前为止似乎还不错,那么它们是怎么做的呢?[全文]
-
财政悬崖缺失的关键词:经济增长
避免财政悬崖的交易是理智的一次小小胜利,但未来却前景堪忧。花钱做福利当然受选民欢迎,而为未来经济打基础则不然。我们可不希望到了20年后回顾说,美国经济原本充满活力,可政治体制却停滞不前,把国家搞成像日本一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