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毅部长又说出了美国人的焦虑
王毅外长重申: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成为美国。王毅外长还特别提出“美式思维”的话题,指出美国已经习惯于在世界上“我行我素”的生活状态和“独来独往”的行事作风,使得美国在观察判断中国的行动时陷入它自己挖掘的“潜敌陷阱”中,由此产生各种担心、焦虑和“臆想”。[全文]
-
中国GDP不必患上“恐高症”
有人认为高GDP就一定不环保、不绿色。然而,把高GDP人为地和环保、绿色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缺乏科学根据。有的地方政府把速度和质量对立起来,误认为只要速度高了,发展的质量就一定低了。其实,“高速必然低质”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全文]
-
面对亚投行,美国只剩小动作
美国的所作所为有点像见不得人的“小动作”,用的是江湖上最见不得光的“下三路”:挑拨离间,造谣生事。但谎言和挑拨虽能解一时“嘴瘾”,却也让美国丢失了亚洲中小国家最关键的信任。[全文]
-
西方将如何利用中国人签证信息?
每年有数千万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特别是财富信息,通过签证方式流向西方国家,从中可研究出中国社会阶层演变情况。信息不对称最终会导致战略优势的倾斜。[全文]
-
银行昔日烧钱,烧出今日“钱荒”
这次“钱荒”的爆发,是对近几年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一次清算。中央和银监会,近年不断出台限制政策,但各家银行使尽各种招数规避监管。许多企业把钱投在理财产品上,故意逾期不还钱,造成银行的资金链断裂…… [全文]
-
建议取消“知识分子”的称谓
“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随着时代演变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适时改变称谓,是适应潮流之举。许多“知识分子”是互联网的积极使用者。但令人可惜的是,少数“知识分子”在微博世界失去了诚实、斯文和善良,利用微博散发谎言、流言、谗言、昏话,甚至是破坏社会安定、破坏社会稳定的谣言。“知识分子”原本应是宣传社会良知的楷模和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微博世界中的这些“知识分子”早已不是如此。所以,取消“知识分子”身上不应有的特殊光环,取消“知识分子”是特种人群的超法律社会待遇和社会优越感,是构建新形势下中国新型人际关系的必要步骤。 [全文]
-
欧元区离崩溃只有一步之遥
希腊被称为现代西方民主的摇篮,而正是这个民主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无法缓解。这是“只有民主国家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经济发展”的悖论。那些新近变成所谓民主自由的国家肯定繁荣和进步无望,因为那会威胁到西方的利益;但西方需要这些民主自由国家的存在,只有这样西方才能培植自己的利益代理集团。希腊社会告诉人们:社会只能进步,不能倒退;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工资只能增加,不能降低。这实际上是个普世准则。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希腊人为什么不能过几年紧日子呢?当笔者和希腊金融业人士交流时,他们反问笔者:我们希腊普通民众为什么要为政府的失误买单?每次经济危机,几乎都是由少数经济企业寡头为自己牟取暴利而引发社会危机,让整个社会承担责任,这样不公平。[全文]
-
刘志勤:吴英犯案不应给正面评价
我们不仅要关注吴英的生死,还要关心此案给社会带来的效应。认真总结此案,有助于厘清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牵涉司法,还牵涉到金融秩序问题,甚至涉及到小微企业自身弊病引发的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对以下两个问题取得共识,才能使吴英案不会被复制。第一个问题是,吴英犯案并非当前中国信贷体制所逼。吴英也不是检测法制不完善的英雄人物。第二个问题是,吴英犯案不属于对民间借贷困难进行的突破式尝试,不是对当前民间借贷政策的有益补充和改革尝试。吴英案只有教训可汲取,缺乏经验可借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