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行业?20年内中国钢铁将崛起
转换视角观察,从19-20世纪之交美国崛起带动第一次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到1960-1970年代日德、前苏联扩张带动第二次钢铁产业转移,当前,中国正处在新一轮全球钢铁产业转移的大风口。可以推测,中国钢铁业未来10-20年有望进入全面崛起的新境界。[全文]
-
G20的几大看点,处处都有中国经验
大国崛起引领发展潮流与国际治理架构转变,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坎坷的历史过程。即将举行的G20杭州峰会,有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引领发展潮流与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与进展,成为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变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全文]
-
权威人士说的供给侧改革,是调控房价的根本
5月9日,权威人士长篇访谈认为,为什么一季度经济稳,主要靠的是老办法,即投资拉动,这不可持续,当前的经济风险其中之一就包括房地产泡沫,权威人士再次强调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北大教授卢锋赐稿认为,楼市波动要标本兼治,亟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进行供地制度改革。[全文]
-
中国供给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及其药方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措施,与当代供给学派理论与政策主张有交集,但其内涵丰富广泛,显然不应与外国供给学派及其药方简单划等号。此外,供给侧改革,与改革开放实践本质上一脉相承。更不是要搞所谓“新计划经济”。[全文]
-
2016 应对通缩要用中国功夫(下)
中国世纪之交应对通缩的实践,为当前应对经济通缩,提供了重要经验。从目前形势看,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先低后高”,可能在6%上下水平筑底后完成周期转换,并在下一轮景气成长阶段冲刺高收入经济水平。[全文]
-
2016 把“通缩”幽灵看个透(上)
2016年,中国经济周期调整棋到中场,仍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通缩”问题。卢锋教授赐稿观察者网专论通缩:通过两段著名案例——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美国在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日美两国治理通缩的策略,对通缩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费雪以及伯南克等主张推行的方案——强势刺激手段制造通胀以应对通缩等,提出了质疑。[全文]
-
争议中国经济放缓| 实地调研告诉我: 此轮调整已见成效(下)
笔者近年在广东、浙江等地考察激光、医疗器械、特种车、纺织机械等行业企业,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接近全球产业技术与制造前沿,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华为、联想、格力等传统制造标杆企业确立世界影响力基础上,也出现了一批知名度不高、但在全球中高端市场登堂入室的新行业企业,这代表了未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但,风险仍在……[全文]
-
争议中国经济放缓| 本轮调整我们有什么好牌?(中)
据媒体报道,人大教授曾湘泉曾预言中国要迎接第二轮下岗潮,此前王建的文章也认为,当前就业稳定只不过是就业有滞后效应,问题没有暴露而已。不过,卢锋比较了30年来历次经济调整期形势,分析认为,无论从失业人数还是新增城镇就业指标来看,中国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劳动力市场显然没有供大于求压力。[全文]
-
争议中国经济放缓| 本轮调整为何特别难?(上)
陈平教授学友圈,关于王建及黄益平两位学者观点的争议仍在继续,北大国发院卢锋教授赐稿观察者网认为,目前经济处于本轮调整隧道的最深部位,政策应对“等不得、急不得”,需继续保持定力积极调整。从目前形势看,如果政策应对得当,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走势可能会“先低后高”,经济增速在6%上下筑底完成周期转换,并在下一轮景气周期阶段冲刺高收入经济水平。文章分为三篇,本文为上。[全文]
-
金砖国家有大志向
60多年前建立全球政治和经济治理架构已难以与变化的世界合拍。德里宣言要求快速实现G-20早已经同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目标,重申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应增加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声音。[全文]
-
卢锋:中国经济总量10年内超美国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1%,这个数据在全世界的经济中仍然是最高的。但跟去年一季度的11.9%和2007年二季度的13.5%相比,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如何看待这个减速?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讲座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卢锋为我们答疑解惑。[全文]
-
卢锋:全球经济暂别强劲增长
全球结构矛盾集中表现为如下:发达国家长期寅吃卯粮财政透支,陷入空前严重债务困境。美国号称最富裕最强大,联邦政府负债占GDP比重2010年已达93%。欧盟福利国家理念本就更甚一筹,加上欧元统一货币派生“支出扩 张效应”,更是深陷债务危机泥潭难以自拔;新兴经济体基本面不可同日而语,但多年高速扩张也积累结构矛盾,制约增长潜力有序释放。[全文]
-
卢锋:中国经济面临减速
中国经济过去30余年以两位数年均增速成长,被称作经济发展的奇迹。不过从近年新一轮景气增长呈现特点看,我们可能要告别长期习以为常的两位数经济增长率,适当调减经济增速预期。[全文]
-
卢锋:经济增长过快不划算
经济增长是好事,但是应管好货币,防止总需求过度扩张。即便在封闭小国假设下,过度扩张也会带来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收入分配等方面消极影响;对于中国这样的开放大国,过度扩张还会通过贸易条件变动,从而导致国民福利不必要损失。[全文]
-
中国劳动市场火爆的隐忧
近年的劳动市场走势,扭转了世纪之交失业的严峻形势。劳动工资、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改变了早先多年增长乏力的局面,上涨较快,显示市场机制“发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好惠及普通劳工,积极效应尤其令人鼓舞。[全文]
-
卢锋:中国亟更迫切治理外部失衡
虽然对外资投资证券实施了较为严格的QFII管制,但外商直接投资和私人资本账户仍有相当规模的顺差。经济学理论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储蓄和贸易“双缺口”,因而需要外资提供融资。但我国情况完全不同,过去十余年一直存在经常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