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金融业会不会拖后腿?
若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看作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衡量标准,那么寻求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来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就显得异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缺乏创新,从而缺乏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包括基础设施、制度质量、人力资本等,但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创新活动也同样重要。[全文]
-
中国房地产市场该拐了吗?
“拐点之争”首先需要厘清我们究竟面临怎样的拐点?供给拐点、需求拐点、房价拐点,三个拐点到来的时间节奏和叠加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所需要的政策组合也将不同,背后的宏观含义更是不同。[全文]
-
GDP在增长,为什么股市低迷?
为什么中国的GDP稳步成长,股市就低迷呢?A股市场还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吗?我专门组织了两次内部讨论会,分别邀请在华尔街和中国市场一线做投资的专业人士来交流分析……[全文]
-
连续10季增速下降,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中国本次经济回落是周期性、结构性和政策因素“三碰头”,不能夸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虽然企业效益显著下滑,但中国经济依然有接近8%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并未过度,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中低端消费成为亮点。因此,若能通过结构改革和转型实现“有效益增长”,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找到新的均衡点。[全文]
-
巴曙松: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
相对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目前的债务率还处于较低水平。美国近日债务已经达到法定上限14.29万亿美元,占2010年GDP的100%。而日本债务率从1997年就已经超过100%,目前则接近200%。欧盟中债务状况较好的德国和法国,2009年的债务率分别为55.9%和68.4%。这些国家都高于中国目前的债务率。[全文]
-
巴曙松:全球经济进入弱增长格局
从目前的趋势看,全球经济今明两年进入弱增长格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无论欧美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大致上处于一个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之后寻找新的内生、可持续增长中枢的阶段。[全文]
-
巴曙松:中小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问题与建议
从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制度文化建设和配套机制的完善是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重要基础,并从建设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全文]
-
跳过“超常规插曲”重提结构转型
一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策的紧缩,已经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本文将详述多方面压力并寻求解决之道。[全文]
-
人口结构变化冲击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这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但这一增长的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中国经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全文]
-
物价见顶回落后 要防止经济“超调风险”
长期转型的节点与全球波动叠加,同时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刺激政策在成功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在事实上部分加剧了结构失衡的风险,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加上结构转型的压力,可能是今明两年都需要面对的常态环境。[全文]
-
沿着断层线追溯金融地震的形成与演变
金融危机让金融机构和决策者一筹莫展,但是却往往激励着金融研究者寻求新的经济金融分析框架,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金融危机,为下一步更好地把握金融危机提供理论参照。因此,危机之后,往往是理论创新的活跃时期。[全文]
-
金融监管 寻求平衡的艺术
无论何时何地,在一个新兴的转轨市场批评金融监管,总是能够赢得程度不同的掌声。但是,就监管机构自身来说,摆在眼前的往往是艰难的平衡与选择。[全文]
-
西方企业技术助升中国军力
欧洲和美国的民用航空企业在同中国商用飞机制造企业开展业务时提供了军民两用的技术,无意间促进了中国的军事发展。但也有专家认为ARJ21和C919就是中国人实际上没有很好利用技术转移的证据,在制造这些飞机时依然要进口大部分关键性技术,其中包括引擎、飞行控制系统和航空电子设备。[全文]
-
防止紧缩政策“超调”
观察货币紧缩力度不仅需要观察银行体系的资金松紧状况,同样需要关注企业等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幅度,因为这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感受到的紧缩力度,目前看实体经济感受到的利率紧缩力度已经接近2007年底水平。[全文]
-
宏观政策两难 压力下更需加快结构调整
在现在经济增长模式、税收体制等运行机制下,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的激励模式未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在打破GDP崇拜、推进结构调整的方向上,可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全文]
-
外部因素可能主导新涨价因素
总需求的回落、流动性的良好控制和农产品价格的回落,是中国通胀能得到良好控制的三个条件。然而,中东和北非政局不稳定,成为推动国际能源价格短期内迅速拉升的触发因素,并对国际经济增长与通胀形势带来双重的负面冲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