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天命的中国如何构建“天下文明”
中国的全球领导作用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天下文明”的简单回归,而是有待探讨、实践和总结的一个新事物,它需要站在全球文明的高度,吸引欧洲文明、美国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的成果,融会贯通各种文明,形成一个“源于自己而属于世界”、“包容历史又包容西方”的新的人类文明体系。[全文]
-
上海文学还要让61岁王安忆撑多久
上海文学创作可以欣慰和自豪的局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呈现出与上海以往地位不相匹配的态势,文学湘军、文学陕军等的相继崛起,人们的文学视野渐渐转向上海以外的作家和作品,一时间上海文坛及作品显得较为沉闷,无法与曾经的辉煌相提并论。[全文]
-
拿钱请地产商喝酒,出版社就死了
出版社上市是题中应有之意,关键是上市的钱用来做了什么。比如有些出版集团,把上市融来的资金用来做楼盘、做宾馆、做贸易,做的事情已经和出版业完全没有关系了。从这个层面可以说,出版业衰退是从出版社不做出版开始的,从出版社不把钱花在请作者喝酒,而是花在请地产商喝酒开始的。[全文]
-
我向林毅夫约稿的那些事儿
最早知道林毅夫这个名字,大约是在1988年。那时我在上海三联书店任总编辑,记得有一次去北京组稿,见到上海老乡周其仁,他告诉我:他所在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新来了位副所长”。[全文]
-
评《中国超越》:理直气壮地研究“中国模式”
张维为提出,“中国模式”是对西方模式特别是“美国模式”的超越,中国要着手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超越》告诉我们,中国模式客观存在,有自己的逻辑及其重要意义,要理直气壮地研究。[全文]
-
再逢甲午,“非攻”与“亮剑”当并存
中国所面对的,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世界。在今天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博弈中,需要铸造既稳健敦厚又强健彪悍的国民意志,需要将和平主义的处事理念、韬光养晦的外交智慧与果敢善战的民族血性统一起来……[全文]
-
香港莫一晌贪欢
从长远来看,特区政府必须扪心自问:香港独树一帜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未来一二十年内能否保持住?若不能,那么香港如何才能保持竞争力,而不是沦为又一个内地城市,并被上海等一线城市甩在后面。[全文]
-
从经济制度层面解释中国的超常增长
1994年,林毅夫首先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一重要论断,分析了市场经济中政府制定实施发展政策的成功可能。但是,政府如何保证甄别出来的扶植产业真的是符合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的产业呢?近日出版的史正富《超常增长》一书在经济制度层面对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全文]
-
再造现代化:中国转型经济学先声
去年3月从媒体上得悉,邓英淘同志英年病逝,内心十分沉痛。他是我所认识的经济学家中少有的既有大格局大思想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一位,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独出机抒,生面别开。我与英淘同志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记得初次见面是为了出版他与徐笑波、姚钢、苏丁同志翻译的《现代日本金融论》。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多次组织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中国的过渡经济学问题,也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试图建立“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全文]
-
市场经济“时代意识”的普及——出版往事(七)
1993年5月,我在香港三联书店的第一个任期届满,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要我继续留任,而上海市委宣传部则希望我回沪出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我选择回沪工作,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宏伟目标吸引着我,心中惦记的是这套“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可以尽快在内地出版,为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奉献一份精神滋养。[全文]
-
感受香港的文化季风——出版往事(六)
声名显赫的三联书店,80年代初期在香港则主要代理发行大陆的出版物,偶尔也策划几套适合白领阅读的励志与生活休闲的普及读物,或出版一些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发行量都不大,常常只有二三千册。那时的香港出版业很少有反映自身文化成果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图书出版。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一副“陌生”而“热切”的眼光来到香港的。[全文]
-
在法兰克福奏响“中国模式”的乐章——出版往事(五)
当今世界,“中国模式”显然还演变成了一个事关改写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伟大事业,所以它在某些西方人眼里总是看不顺眼,这也不是,那也不好。重要的问题在于,历史要求我们总结“中国模式”,历史更要求我们谱写“中国模式”新的篇章。这就是我参加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的感想。[全文]
-
“学林”:我的菩提树——出版往事(四)
学林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2月,以出版学术理论著作为特色。一般说来,初创的新社缺乏积累,主要还不是在经济与经营上,而是在作者的人脉资源上,新社要克服后发劣势,短期内追赶甚至超越大社老社(常常聚集着一批大师与专家),就要寻找新的竞争战略,出奇兵(差异性)则是关键。[全文]
-
八十年代“黄皮书”是如何诞生的——出版往事(二)
在中国当代文化思潮中,读者对于引导潮流的出版物有一种俗成的约定,就是将封面颜色作为简约的称谓。积淀在中国当代阅读史长河里的就有“灰皮书”、“黄皮书”、“黑皮书”。本文回顾了“黄皮书”(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的策划过程,是珍贵的当代史料。[全文]
-
中国经济学有过一个“三联学派”——出版往事(一)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的出版,聚焦了一批“中国问题”,创生了一些“中国路径”和“中国案例”,尤其是团结了一群有学术抱负和使命的青年学人。吴敬琏告诉我,有学者在一些学术场合提出了中国经济学的“三联学派”的概念,他想听听我对此的看法。[全文]
-
走中国自己的路
今天,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再度联手春秋研究院,邀请专家学者,在“世纪中国论坛”这一群贤毕至的平台上,围绕“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道路的展望”这一主题继续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理性分析中国道路,省视多年来中国卓有成效的改革之旅,探寻未来世界变革中的中国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兴起,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解释,但还少有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有力说明,这就是我们不断举办论坛,讨论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原因。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为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建设贡献力量,使其拥有世界级的震撼力。[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