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幸,这家东北医院终于卖出去了
笔者很不理解一些评论对龙煤集团医院改制的观点:为什么不选择医院职工持股和向当地群众出售股份?为什么不卖给黑龙江及周边的省份?要选择远在山西的晋商集团?答案很简单,当地的经济命脉长年萧条,职工长期欠薪、欠社保,家里哪还有买股份的余粮。[全文]
-
每年10万儿童“或死于缺药”,原因何在
新药报审,必须通过临床试验这一关。如今,儿童医疗正被一种宏大叙事带来的社会普遍焦虑困扰。养孩子是寄托了一个家族命运的中长期发展计划,计划的执行人如履薄冰,承受不了半分的风险。[全文]
-
楼都歪到“殇不殇”了,我们还是谈谈疫苗本身
就在千万家长齐声声讨不法商人牟利、政府监管缺失的同时,声讨《疫苗之殇》的文章《“疫苗之殇”是胡说八道》、《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开始了对朋友圈的第二波占领。每个人都从这次事件中各取所需,原本严肃的事件讨论逐渐沦为“看谁能够占领道德高地”,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反倒没有多少人关心了。[全文]
-
医务一线看两会| 对不起,医改“特奥会”我来晚了
在医改领域,比如说再次重建公立医院的宿迁,比如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超过发达国家均值8成的美国,都是用来反思市场化改革的好材料。但我观察到的这场比赛,是一场参赛选手们各种语出惊人,展示自己话语的比赛。但是选手们描述的医疗,却因为他们各自偏左偏右的立场大相径庭。[全文]
-
医务人员是医改受害者还是阻力军?
从逻辑上,钟南山院士所说的“阻力军”很难让人理解。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之所以能够像现在这样高效、经济的运转,是建立在医务人员高强度劳动、低工资收入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只盼深山出太阳”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成为医改的“阻力军”呢?[全文]
-
儿科不是“小儿科”,靠谁来救?
近五年来,中国儿科医生人数不增反降,流失了5%。城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基层部分,基层的儿科专业大批灭绝,于是,农村儿童不管大病小病,统统去县城,县城看不了,去地级市、省城。一位家长自嘲说自家的孩子就是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看病时学会了安徽话。[全文]
-
今天的挂号难,正是曾经你要的就诊自由
说来可笑,全国人民诟病的“看病难”,重要成因是不限制民众涌入大医院的就诊自由。大医院水平高,自然就把市场都抢走了,客观上让相当数量的民众获得了高水平的医疗,人们形成了人人都可以追求最好医疗的意识。但是大医院的运转成本也高,小病也要大治,加剧了医疗成本的攀升。[全文]
-
美国严管抗生素?已经太迟了
没有医生的签字,美国任何药店、医院都不可能把抗菌药物卖给患者。而患者也只有持医生处方才能买到抗菌药物。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研究发现,在病情相似的情况下,某些医院的临床医师开出了其它医院同行3倍量的抗生素。[全文]
-
两会观| 药价是如何“层层提高”的
“90%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药价虚高的背后是层层加码。医药代表术业专攻,可以成为向医生普及最新用药知识的得力助手。然而,令人诟病的腐败问题也伴随而来。[全文]
-
美国赢取非洲芳心,从埃博拉病毒开始?
埃博拉病毒长期不被主流国家关注。美国接两位感染者回国治疗,巧妙地将医疗问题转化为政治话语。是什么力量推动它在无视埃博拉流行近40年后狠下决心?这或许要从美国宏大的非洲战略讲起。[全文]
-
西方议事规则与中国共识型决策
美国陆军准将亨利•马丁•罗伯特在其著作《罗伯特议事规则》中困惑于西方社会如何有效率进行民主化运营,给出了事无巨细的操作规则。王绍光和樊鹏则在《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一书中,通过研究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概括出中国特有的决策模式,即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更高的“共识型”决策模式。[全文]
-
对付"一个人的医疗共产主义"有多难
对这些占床患者,为什么没有人管呢?目前,维护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的文件和法规,基本是围绕打击“医闹”进行的。小敏家人在接到出院通知后长期住着,不干扰别的正常医疗事务,难以被定义为“医闹”。那么占用病床,影响他人接受治疗,算不算“扰乱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如果是的话,那又能怎样处理?[全文]
-
当理工男以45度仰望豆瓣
作为一名单身理工宅男,我的每一天都是从45度仰望天空锻炼颈椎和混迹豆瓣开始的。豆瓣确实是一个方便标榜自己的地方,它更容易让用户把自己变成希望别人认为的那个样子,用于满足社交与心理需要,我的这样一颗理工心就是在那里获得了文艺的滋润。[全文]
-
免费医疗:成也冷战,败也冷战
全球经济不景气让西方引以为傲的福利制度也面临重大困境,老牌福利国家荷兰甚至提出要终结“福利国家”。实际上,“免费医疗是否应当成为政府义务”围绕的是同一个“元叙事”。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见证了同是基于普世价值“元叙事”的两种制度,因极端教条而失败或面临困境。与其争论孰是孰非,不如脚踏实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全文]
-
复旦“医院排行榜”的负面作用
“复旦榜”收录的专科较少,使它对民众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民众在日常就医活动中最常接触到的医疗机构,才是支撑中国医疗的主力。“复旦榜”将民众的就医选择,集中在上榜的一百家医院、几百个专科,客观上有助长盲目就医、加剧医疗机构的“马太效应”之虞。[全文]
-
免费医疗简史(上):当白求恩遇到苏联免费医疗
在行医过程中,白求恩发现肺结核的罪魁祸首源自贫困,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呼吁加拿大政府承担穷人的医疗费用,却总是无功而返。1935年,苏联政府邀请白求恩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病理学大会,凭借此行,他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苏联的公费医疗和康复制度,让他惊讶的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