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为中纪委只是在反腐?还要守护党内宪制
中央纪委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做了一次权力“加减法”,职权经历了“收缩”和“扩张”同步并进的过程。短短四年,从签字背书维护党风党纪,到与时俱进协助中央产出党内规制,中央纪委的政治功能历经转型。这是一种怎样的改革逻辑?基于何种政治理据?[全文]
-
简政放权:并非审批越少越好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简政放权是“放管结合”的一个环节,放的是对市场干预过多的审批权,但更重要的改革在于加强监管权建设,即“管”的职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前瞻,改革才能避免陷入误区。审批制度改革的舆论讨论很容易让人以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事实并非如此。[全文]
-
中国需大幅增加正规警力编制
目前按照全国160万警力计算,中国每10万人口平均警察数量已经增至120人,但仍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1年世界平均水平是每个警察平均管辖500个公民安全,而中国在1991年这一数字达到1400人,目前平均每一个警察折合管辖人口接近800人。[全文]
-
研究改革方案的中国“智库”知多少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383”改革方案,引发各界关注。不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之外,从官方到民间,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智库,也在为三中全会建言献策。外界大大低估了中国政策研究机构的规模。当代中国至少有2500家智库,35000名研究人员……[全文]
-
中国医改如何超越利益集团
彭博社11号报道说,中国医改走在了美国前面。众所周知,奥巴马的医保改革受相关利益集团的牵制,举步维艰,其教训值得各国吸取。但另一方面,医疗改革也不可能将相关利益集团排除在外。中国究竟是怎么做的,才能既让利益集团在医改中发声,又不受其裹挟呢?[全文]
-
洋药企如何影响中国医改
国外医药企业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占据了中国处方药市场20%的份额。在此次医疗改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是一个由美国、日本、欧洲的39家大型跨国药品研制企业组成的非政府组织RDPAC。看似理据充分的科技调研报告,“与国际经验接轨”的说辞都是它的工具。RDPAC的游说是否会绑架医改核心决策呢?[全文]
-
王绍光、樊鹏:市场化医改的弯路岁月
早在1993年5月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就出现过有关医疗领域市场化的辩论。殷大奎从理论与国际比较的视角列举了翔实的理由说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不符合国情”,坚决反对医疗服务领域照搬市场机制。令人遗憾的是,殷大奎的表态在当时被认为是“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但他的担忧却不幸言中。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改革不但没有解决医疗费用上涨问题,反而刺激了医疗费用大幅上升。[全文]
-
“最激进”的医改政策是如何出笼的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一篇长达160多页的报告,“医改基本上不成功”的话题搅动全国,拉开了新医改的序幕。对于中国这次医改的重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国际卫生界领袖人物之一、曾担任白宫卫生顾问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白瑞·布隆(Barry R. Bloom)博士称之为“世界上最激进、最广泛、最意义深远的医改方案”,“世界范围医疗改革最激动人心的发展”。[全文]
-
东西方的医改难题与政府决策差异
医疗改革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近期,《时代》周刊对美国医疗黑幕的深度揭露又引发了全球对美国医疗体制的关注。王绍光、樊鹏所著的《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一书,剖析医疗改革如何折射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决策难题,以及西方利益集团是如何控制政治、绑架改革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全文]
-
从“一言堂”假设到共识型政府
海内外的中国问题专家针对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对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及其决策体制提出了不同的观察和概括。按照这些理论被提出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了“一言堂”、“官僚多元主义”、“碎片化威权主义”以及“咨询型政府”等几种有着广泛影响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但中国政府的高度决策能力的奥妙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深入的个案研究能够向我们比较客观、全面地展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