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20峰会上 中美能走好这三步吗?
美国缺乏与“非敌非友”大国友善相处的经验,而中国也没有以世界大国的身份与世界超级大国互动的历史体验。中美秩序观并非完全对立,对世界总体和平与发展的需求和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的需求是双方的交叠面。长远看,如果中美需要在共识基础上最终搭建一个能见容于各方和全面包容各方利益的共同秩序屋顶。[全文]
-
南海仲裁,中国为什么说不
中国反对南海仲裁案,具有坚实的国际法理基础,这样做不但维护了国家利益,而且保护了国际海事秩序的完整性与合法性。[全文]
-
傅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从未完全接纳中国
7月6日,傅莹应邀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RIIA)发表题为《失序与秩序再构建》的演讲(全文附后),从亚太的角度谈对秩序的看法。在谈到南海问题时,傅莹表示,中国在南海的目标首先是维护主权权益。中国人民和政府始终对涉及领土主权完整的问题高度敏感,绝不会允许再丢失哪怕是寸土。傅莹强调,但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从未完全接纳中国。[全文]
-
在共同的屋顶下——中国的全球秩序观
习近平主席即将前往土耳其出席G20峰会,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美国对中国这个新兴经济大国的意图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要另起炉灶。中国则反复申明,中国是国际体系的一员,无意也无力推翻现行体系。中美好像总在各说各话。那么,中美说的是同一个“秩序”吗?恐怕也是也不是。本文根据作者在“读懂中国”研讨会上的午餐演讲进一步发展而成。[全文]
-
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理解与误解
有次我应邀做演讲,提问环节有人问:美国有哪些方面让中国人感到不好或者不喜欢?在场都是熟人,我就实话实说:主要是不喜欢美国人颐指气使、居高临下教训人吧。令我多少有些诧异的是,在座许多美国人很惊讶有人这样看美国。世上有些事儿,对有的人如此显而易见,却会让另外的人出乎意料。[全文]
-
芝加哥大学演讲全文:中国的成长与“秩序之争论”
二战后多年,当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权力之际,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生存问题。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年少时经历的饥饿和困惑我记忆犹新。我讲述这段历史是想表达,在讨论历史和秩序时,需要注意到各国有着非常不同的经历,这对我们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在一些问题上的感受不尽相同。[全文]
-
美方不能对中国“桌面握手,桌底踹脚”
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竞争很快就要开始了,共和党候选人很有可能对奥巴马与中方达成的任何协议都提出批评。如果哪个候选人批评他对中国让步太多,你们不必太在意,竞选期间的言论不代表共同立场。[全文]
-
一带一路研究:务虚“一窝蜂”
“一带一路”研究界一窝蜂地做宏观诠释,而决策迫切需要有数据支撑的实在研究,包括物流、安全等具体问题和国别认识。新型智库应找准定位,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和决策的需求。[全文]
-
美国因高估中国而对华焦虑
中国突然被推到如此高的世界中心平台上,被各方赋予如此高的期待,许多人还未完全适应,中国人正在努力学会成为世界公民,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还需要时间。外界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甚至用对旧大国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全文]
-
回答关于中国崛起的四个问题
10月14日举行的亚洲协会对话上,傅莹在演讲中围绕“中国是否会争夺世界主导权”的问题,从四个角度做出解答。本文原载于美国赫芬顿邮报,观察者网翻译,经傅莹审定首发。[全文]
-
外国人不懂中国学者为何总充满悲情
今年5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一位美军高官问我,为什么中国学者总是那么充满悲情?显然许多美国人读不懂中国,部分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历史,对中国被殖民和被压迫的痛苦经历缺乏认识。[全文]
-
围绕南海问题,中国怎么看国际法?
本次香格里拉对话被形容为历年来争议最激烈的一次。对话会结束前,与会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接受《联合早报》书面采访,对本次会议上一些突出问题:中国对维护本区域安全的构想,中国是否在单方面改变现状,中国对国际法的态度等一一做了回答,也明确表达中国愿维护亚洲和平安宁,不赞成渲染和扩大分歧的立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