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部建在连上,农村党支部能建哪?
如今的村庄,除大寨等数千个村庄之外,其余的村庄都变成了“小岗村”。小岗村是个什么村?是一个村支部建在财政厅上的村庄。离开了“省财政厅”的直接“输血”,小岗村委会及党支部都会名存实亡。如今的中国农村,几乎80%以上的村都由县级以上组织部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全文]
-
工业化与新工人的未来
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高峰不会低于15亿,中国如果像先发国家一样现代化,农民占人口的比例低于10%,城市要生活13亿多人,农民只有1.5亿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的快,很多资源已经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了但农民数还增加了2亿多,总量高达9亿多。即使今后每年城市化1500万人,再过30年,中国的农民数量可能也不会低于5亿,如果低于这个数,除了资源供应会严重短缺外,社会稳定也难保证。30年后,城市市民10亿人,农村(含乡镇)居民还有5亿多人。[全文]
-
李昌平:推进“农村城市化”是一种冒险
同时,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逆城市化”,一些城市居民会重返乡村生活,更多的人会把消费农业和农村文明作为一个选项,所以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考虑未来逆城市化的需求。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专注于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像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一样,在农村保留农业文明的面貌。城市文明越发达,农村在逆城市化出现的环境下就会更加具有消费价值,这是一个大市场。把农村变得跟城市一样,失去农村的建筑文化特点,农村也就失去其意义了。[全文]
-
李昌平: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李昌平等人于2011年组建“中国乡村建设院”(又称“华夏乡建院”),李昌平坦言自己对新农村的设想和政府官员之间存在差异,本篇为具体阐述。[全文]
-
土地流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土地流转要坚持“一个前提”和“五个有利于”:农民自愿、自主,关键要自主。有利于粮食安全;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有利于增强中国转型发展的“韧性”。 [全文]
-
李昌平:守不住集体所有制,就守不住18亿亩耕地
千万不要迷信土地部门监管的有效性,保护耕地最有效的、最基础性的办法就是坚持“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自我约束和共同保护。 [全文]
-
李昌平: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邓小平强调:小岗村的“分田单干”只是解决温饱的过渡安排,最终要学习华西村实行“两次飞跃”——坚持集体所有制、发展集体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全文]
-
李昌平:越南土地私有化的灾难
15年前,越南进行了土改,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农户20年使用”,集体所有制不复存在了。理论上讲,在20年(期满后会再延长50年以上)之内,农民可以出租、抵押和买卖土地,也可以申请土地“农转非”后出让土地。[全文]
-
华东理工大学讲座:贺雪峰、李昌平:著名“三农”人物与研究生交流专场
由贺雪峰、李昌平主讲的著名“三农”人物与研究生交流专场2011年11月19日下午2点在华东理工大学一教309举行。[全文]
-
李昌平:土地改革不能以越南为鉴
相对越南年轻人要花4万元买100平方米宅地,中国的集体所有制是可以守住“居者有其屋”底线的。[全文]
-
李昌平:“中国拐点”与发展中国家自主性
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也确实到了该检讨国家自主性的时候了,到了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了![全文]
-
李昌平:为什么反体制一呼百应
有人说,如果你在大街上和当官的争吵,即使理屈词穷了,你只要大声嚷嚷两下:你当官的了不起呀?立马你就赢利!因为当官的是体制内的,只有逃跑的份。[全文]
-
李昌平:水利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和农民共同体
水利服务靠政府供给低效、且成本高;靠市场供给容易形成垄断、且用户之间“搭便车”的矛盾没法调和;只有靠农民(用户)共同体供给、政府补助才是相对有效的体制。[全文]
-
搞水利没钱不行,光靠钱更不行
4万亿投资水利所做的工程量,可能不及于过去2-3年农民投劳所做的工程量。 土地制度如果不“改邪归正”,农田水利和农业发展的倒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全文]
-
对话农民工问题
-
李昌平、张薇:粮食安全与中国农业制度走向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在未来10年,中国很可能将要面对粮价和农民工工价相互补涨的考验。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着这个人口第一大国的现在、将来,还关系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最重要的国运。本文即是作者对此的思考。[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