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媒体曲解了我本意,原话在这里
我很少看新闻。我说过,媒体只为眼球服务,不为大脑服务。今天的韩国报纸重点引用我称TPP为踢屁屁,而我的核心观点一句话也没出现。我还是把我10月21日在世界知识论坛中美学者辩论会上的现场回答再发一遍。[全文]
-
伊朗日记三| 中国人来了,美国人也来了
中国一家银行驻德黑兰办事处代表告诉我,由于美国制裁,中国国企不敢贸然投资伊朗大项目,只是承建一些项目工程。打开今天伊朗报纸,有消息说这个星期美国石油代表团将抵达德黑兰。中国人大量涌入,美国人也不再逃离德黑兰,新的大国博弈即将在伊朗展开。[全文]
-
伊朗日记二| 现在这里叫中国巴扎
“你们是中国来的吧?”一个30多岁的中国女子主动走过来,跟我们搭话。“你是游客?”我问。 “不是,我们在这卖电视机,每个月卖给伊朗42寸的电视达一万多台。全年下来,能有几个亿的销售。比我们在非洲强,那边的人还在买30寸的电视机呢。”[全文]
-
伊朗日记一| 中国制造的德黑兰地铁
“你到德黑兰,应该去乘坐一下那里的地铁,那是我们中国人帮助修建的。”听说我要去伊朗,中信的一位老领导这样叮嘱。但在美国等大国结束对伊朗的制裁之前,对我而言,这次波斯之行可谓充满了悬念:伊朗人对中国究竟是什么态度?德黑兰的学者会热心和我们交流吗?[全文]
-
丝路之行:在亚洲的边地回望历史
我的“大篷车课堂”是第一次来到巴基斯坦,早在唐朝时期,玄奘就曾来过这里。蒙蒙细雨中,我点燃一支蜡烛,放在26号房间墙上的一个小祭台上,这是玄奘学习佛经居住的地方。望着摇曳的烛光,30名中国学生缓缓跪下,向中国唐朝的留学生表示敬意。[全文]
-
如何在“一带一路”上讲中国故事
1990年开始,我一直在沿着丝绸之路的沙写作,写了整整25年。我一边研究安全问题,一边思考“一带一路”的外宣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一带一路’的国家传播战略”。我认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型交往方式应该坚持四个方面……[全文]
-
“你是世界上第一位深入俾路支腹地的记者和学者”
俾路支是古丝绸之路迄今仍在使用的秘密走私通道,也是巴基斯坦核武器试验场。那里的男子人人背枪,女子人人蒙面纱。一个春天的夜里,我率领一支9人远征队,一路换乘大小飞机4次,在深山大漠山开车30余小时,吃了8只烤全羊,7天后抵达俾路支斯坦腹地……[全文]
-
“一带一路”如何走过中东中亚风暴眼
3月28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名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国家级“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热议一年多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全文]
-
和巴基斯坦总统谈“一带一路”
从美国入侵伊拉克到阿拉伯之春,人们对这十年来中东地区的战乱与动荡还记忆犹新,中国在此地的投资几乎血本无归。但中国不会用军队和军事基地来保护“一带一路”。我们和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国家同大于异,我们之间共享人类最美好的普遍价值。[全文]
-
写微博的都该学学唐僧
1400年前,玄奘偷偷摸摸地从西安出发去印度。在中亚和南亚旅行了17年之后,他回到西安写了《大唐西域记》。现在大多数作家写微博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偏见和愤怒,而不是记录历史。[全文]
-
与阿富汗温和知识分子的对话笔记
随着美国和北约军队撤军,阿富汗政权是否会像苏联军队离开后迅速倒塌? 如果塔利班卷土重来,对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和安全是不是灾难性的?会不会威胁新疆的安全?[全文]
-
理解蒙古精英对中国今天的态度
中国是蒙古最大投资国,但蒙古政客和精英把年轻人、穷人对贫困及污染的愤怒引向中国人,误解之深令人诧异。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在亚洲内陆的文化话语权极弱。[全文]
-
“改革为民”巩固执政合法性
中国社会最深的裂痕是贫富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国家与社会的分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改革话语的合法性中,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党在新一轮社会变革浪潮中的执政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造道德高地。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于让中国共产党丧失道德高地,动摇执政地位。 [全文]
-
李希光:我国长期面临外部舆论环境的严峻考验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现在硬实力增长不足时,更需要通过推行软实力弥补其相对衰弱的实力。[全文]
-
李希光:关注无话语权者的改革呼声
两会代表委员在为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建言献策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新闻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全文]
-
重庆梦与中国模式
重庆梦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作为一个内陆中心城市,重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其外向型经济只占12%。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重庆却以15%的速度飞奔向前。重庆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效,也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把重庆探索的实践带进国际思想观念市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