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对话米利班德:全球治理,中国是老师还是学生?
当下世界的治理体系反映着西方建立者的一整套发展和治理思想,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思想并不能够解决很多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世界需要新思维,而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在解决贫困和多样性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经验,世界应该多听听中国声音。[全文]
-
我为什么常说自己不会得诺贝尔奖
“我常常说我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贝尔奖现在的选举规则。”在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后,不妨回顾下林毅夫9月25日在北大博雅讲坛上的问答。[全文]
-
中国援助非洲是“穷大方”?
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从世界银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公司治理是很差的。2011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书里面,中国的投资条件仍是全世界最差的,但是中国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因为有些东西按照现有西方理论是解释不通的。 [全文]
-
对外援助:中国如何超越西方,好心办好事?
虽然发达国家和多边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援助高达3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却还是在贫困当中。现在中国变成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了,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该研究怎样使中国的对外援助,真正能够“好心办好事”。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讲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文]
-
第二回合:林毅夫驳张维迎所指四个错误
“林张之战”进入第二回合:在林毅夫对张维迎的观点提出批评后,中秋期间,张维迎又发表文章,指出林毅夫在产业政策上的四个错误。随后,林毅夫继续迎战,逐条反驳。 政府作用和发挥比较优势矛盾吗?企业家精神和产业政策呢?来看看两位“老冤家”的争论。[全文]
-
要不要产业政策 林毅夫和他针锋相对
产业政策争议再起。北大教授张维迎近日演讲时称,“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我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13日,林毅夫发文观点针锋相对,他说,至今还没有看见一个发展良好的国家,不用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而是要弄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全文]
-
中国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几十年前,中国还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中国应当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规划切实可行的、可供借鉴的发展路径。为发展中国家建立不具有约束力的、促进投资的框架协议。这一框架协议理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平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全文]
-
中国经济怎么走?他们一起发出声音
经济学界及媒体舆论对中国经济走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分歧。有一批学者,他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判断,与流行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名望的著名经济学家。观察者网力邀9位经济学家探讨中国经济当前最有分歧的六大问题。这些经济学家分别是张军、林毅夫、朱天、余永定、陈平、姚洋、屈宏斌等……[全文]
-
12年前我就说过 东北振兴不该这么干
一季度各地GDP增速,东北再次垫底,而且辽宁省更是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中央对东北的要求是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东北面临巨大挑战。这是一篇林毅夫2004年写的旧文,文中的一些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但他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12年前就提到应审慎的债转股,以及东北要吸取教训,地方政府不要再采取拔苗助长的产业、技术赶超策略,而是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自生能力,这些建议,至今看来仍有参考价值。[全文]
-
中国跻身高收入国家有独特优势
不能简单以我国已经利用后发优势30多年来推论我国的后发优势已经消失,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增长是在作为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的基础上开始的,在取得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以及技术、产业的差距还很大。[全文]
-
消费贡献超60% 经济为什么没变好?
中国经济放缓主要原因不在体制机制以及结构性问题,而在于外部市场和周期性因素。无论是新兴经济体国家还是“高收入高表现”的东亚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之后同样遭遇经济放缓,而且比中国更厉害,而这些国家并没有中国所谓的体制机制问题。[全文]
-
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
从科学性和成熟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或许在西方经济学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认同的,但经济学作为一种入世的学科,经世致用才是其目的和本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一直以中国人能理解的语言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以西方经济学界对科学完美性的标准,是无法理解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水平和成就的。[全文]
-
别担心,中国仍是世界增长引擎
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过剩产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资机会将非常困难。而在目前经济放缓之际,中国还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中国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除了好的投资机会,中国还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投资。[全文]
-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事
就在世界还在为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股价、汇率双双下调感到忧虑的同时,中国已经开始加紧推动“一带一路”这项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倡议。除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一带一路”还将帮助中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强化自身经济实力,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全文]
-
供给侧改革 照搬西方理论会怎样?
现在讲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确实是因为有很多短板:我们也有很多税收过高的地方,要降低关税;也有一些过剩产能应该退出。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推行供给学派的政策时是反对产业政策的,我们现在提倡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这跟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过去的政策包括4万亿,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现在的政策也不是供应学派的政策。[全文]
-
新结构经济学是大道,后来者需要注意什么误区
我对新结构经济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也就是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结构和结构演变的决定因素。如果你不是去研究结构是怎么决定的,是怎么演变的,也就是没有把结构内生化,即使你放进结构,那你也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结构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