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城市化应谨防“欧洲化”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争论的主要不是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问题,而是在哪城市化的问题。要不要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要不要让中西部的农民在家乡附近就地城市化?全球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中国城市发展和未来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会不会走出一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全文]
-
上海太拥挤了吗?
中国式的特大城市处于国内外对于城市发展争论的中心。而上海是中国式特大城市的代表,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拥挤,除此之外还有发展速度过快、人口流动量大、房价高昂。那么,要不要逆城市化?要不要以政策限制人口流入?该用什么样的政策来治理中国式特大城市?作者以专业的眼光为您分析。[全文]
-
谈“城市病”的几个误区
2012年以来,城市化成了中国的热门话题。陆铭教授认为,大城市出现的问题亦即城市病,不能简单归罪于城市的扩张与发展,更不能因此否定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价值,城市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反而能有效缓解城市病;而与国际相比,中国现在的人口集聚水平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他在近著《空间的力量》中,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概括为一句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全文]
-
技术和教育的赛跑
二战后出生的人群的教育水平提高赶不上技术进步对他们的要求,于是,人群出现了分化。在技术与教育的赛跑中输了的人们只能去竞争那些不能被计算机替代,也不能被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工作,比如秘书和超市收银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也躲不过这场赛跑。中国不太可能像美国和英国那样以金融和教育形成全球竞争力,至少不太容易。但是,中国完全可能像德国、日本和韩国那样走一条以制造业立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中国劳动力不仅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年数,更要提高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技能。[全文]
-
陆铭:中国的制度试验具有世界意义
如果中国能够在持续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是在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历史经验的发展道路之上完成的。这条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有条件地加以借鉴的经验,这条道路也将预示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模式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