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打喷嚏,世界经济怎么办?
过去有句话讲,美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这句话依然正确,只是现在还要加一句: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世界已经没有大型经济体准备且愿意让放贷和支出全速增长了。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全球需求可能会更加疲软。政策、思考事情都必须适应这一现实。[全文]
-
我是难民的儿子,但是说到现在的欧洲难民潮嘛……
我是难民的孩子,我坚信欧洲有保护难民的道义责任,我们的国家既不会彻底封闭,也不能完全开放,而要尽量取得微妙的平衡。与此同时,国家永远把本国公民摆在第一位是无可指摘的。[全文]
-
中国站上世界之巅了吗?别怕
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或将在今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对此,《金融时报》两位专栏作家就“站在世界巅峰的中国”一题分别撰文。“中国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如果美国治理得当,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想要像美国那样影响世界,那还得等待很长一段时间。”[全文]
-
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的潘多拉魔盒?
今年,中国国民储蓄总额将接近5万亿美元,而美国国民储蓄总额将仅为3万亿美元。倘若中国按计划开放资本账户,以中国储蓄规模之高,必定将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做得好,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将带来巨大变革。做得不好,可能撼动原本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全文]
-
靠机器人我们能走多远
阿拉丁擦一下他的油灯,就会有一个智能的精灵跳出来满足他的所有愿望。他的精灵属于童话世界。可现实世界的芸芸众生也梦想着拥有强大而智能的人造仆人。信息技术确实已无所不在,可唯独在生产率统计数据中看不到。[全文]
-
精英失败与愤怒民粹主义的兴起
如果精英们失败了,他们就有可能被取代。取代失败的经济、政治和学术精英的过程永远充满风险。这并非只是历史。当今社会仍是如此。虽然与1914年的愚蠢行为没有可比性,但也足以导致人们对精英产生怀疑。结果是西方各国滋生愤怒的民粹主义——主要是右翼的仇外民粹主义。[全文]
-
快废除债务上限,它是毁灭宪政的“核武器”
债务上限相当于美国对自己投下了一颗核弹,而整个世界都在爆炸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债务上限为总统带来“三难”局面,无论总统怎么做,都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宪政危机。向中国政府等“高优先级”债权人偿还债务也是馊主意。神志正常的人根本不会进行这样的讨论。赶快废除债务上限吧,它只会引发闹剧。[全文]
-
中国不会买下全世界
剑桥大学中国发展教授彼得•诺兰在去年出版的《中国正在买下全世界吗?》一书中指出,我们已融入中国,而中国却未融入我们。中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发展成功。但中国的成功建立在为全球生产商贡献本国劳动力和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之上。从中国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仍然是对其他国家专门知识的依赖。[全文]
-
“高债务”不必然“低增长”
债务与GDP之比超过90%后经济增长必然崩溃并不是什么铁律。迄今为经济复苏提供的直接财政支持之所以这么无力,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它们高企的公共债务感到担忧,本次衰退的长期成本也因此远远超出了必要水平。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现在对此做出反思还不算太晚。[全文]
-
选择罗姆尼就是选择倒退
只要思考一下罗姆尼的建议——用整体税收支出的无差别降低弥补所得税边际税率的降低——你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共和党人“将为高收入家庭大幅减税,同时加大中低收入纳税人的税负”。在社会不公迅速加剧之际,这可能导致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恶化。罗姆尼就像谋求复辟的波旁家族成员一样,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什么都没有忘记。[全文]
-
寻找繁荣之路——阅读林毅夫
林毅夫的发展学说无疑成就非凡,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穷国同一时间发展与全球需求量之间的矛盾,基础设施不足,或者发展中资源瓶颈等问题。他的学说存在一个条件,即政府要能干且富有支持性。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发展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取得成功的。[全文]
-
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当前局势
马丁·伍尔夫提到很多经济学家语言到了这场危机,比如努里尔·鲁比尼很早就警告过物价泡沫化,指出资产价值被高估和高负债间的危险联系;罗伯特·希勒比任何人都更好地解析了房地产危局及其爆炸性影响;拉古拉迈·拉詹也曾指出了金融业十分脆弱,将威胁全球稳定;保罗·克鲁格曼也很有先见之明。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人不值一提。我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明显无法解释当前的局势,也不能提供解决途径。马丁·伍尔夫还月旦了各国领导人应对危机的表现。他认为布什明显不及格。奥巴马和温家宝及格了,默克尔是个合格的德国领袖,但却是不合格的欧洲领袖。 [全文]
-
与克鲁格曼共进午餐
克鲁格曼如何应对他招致的憎恨?“2002年至2004年是最糟糕的时期,主要与经济学无关,而是当时差不多只有我一个人在说,我们是在谎言的欺骗下开战的。但你确实需要变得厚脸皮。我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这种态度:如果我没有让很多人歇斯底里地反击的话,那么我这篇专栏或许就白写了。”“我从事这行已经很长时间了,一开始确实让人震惊。但最后你就适应了。我想它吓跑了很多人。我认为,很多记者在第一次对右翼正统学说发表一些即便是温和的批评言论时,也会遭到这种炮轰,然后他们就再没写过。此后他们就怕了。但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全文]
-
马丁·沃尔夫与保罗·克鲁格曼访谈录
假如克鲁格曼任美联储主席会怎么做?克格鲁曼:可能让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2万亿美元,更大范围地购买资产,包括增加私人部门福海。但真正需要的大部分都是发出信号,表明你会始终把脚踩在油门踏板上。即使人们不确定美联储会不会执行到底也不要紧,只需要他们必须相信可能会发生。比如伯南克说我们在重新考虑对通胀目标的观点,即使这个时候美联储没有可靠地承诺会在五年里让年度通胀达到3.7%,这样说说也有帮助。 [全文]
-
超级大国的式微时代
最大的威胁在于其世界最大经济体地位受到挑战。按市场汇率换算,它的经济总量仍是中国的约两倍。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在购买力平价体系(PPP)下,美国经济总量只比中国多30%。按购买力平价,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是美国的20%,这说明中国还有很多进步空间。在下个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但仍会逐渐向美国的生产水平靠拢。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的头几年里超过美国。如果中国人均GDP达到了美国的一半,其经济总量将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相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