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20峰会前中国成立2000亿国家风投基金,这是多么好的榜样
2000亿国家风投基金,与数千亿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资金,而是承担着国家战略性使命的投资基金,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中国正在进行的国家资本运营机制创新,不但能深化中国的国企与国资改革,也能为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全文]
-
区分两种产能过剩,一刀切贻害深重
如何看待“产能过剩”?过剩产能并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刀切,需要具体分类,加以密切联系。本文提出如何区分“标准性产能过剩”和“相对过剩产能”;在相对过剩产能中存在“好产能”,如何通过转化“好产能”来“补短板”,充分利用“好产能”,从而实现去“坏产能”。[全文]
-
供给侧改革:第一刀该切哪儿
现在到了尽快结束转型调整的经济下行期,用新的发展战略迈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时候了。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能切断经济下行与产能过剩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对过剩行业不能再搞规模扩张性投资了,但对提高供给体系长期能力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和资产则要大规模持续投资。[全文]
-
国家应该怎样“买买买”
私人资本没有能力积累服务全社会的基础性生产要素,需要成立国家战略投资基金体系。这是一个准市场性的组织,背靠政府性、国家资金引导的体系。国家战略性要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国家长期需要;第二要有固定收益的,不依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全文]
-
管资本为主:国企改革决不可放弃对替身所有者的培养
所有权缺位是谈论国企弊病的热词,有人倡导民营化才能解决问题。作者认为,产权多元化社会化是全球范围内现代企业制度演变大势所趋,而所有者缺位是其必然产物,国企改革的重点是选择和培育有效的替身所有者。新国企改革意见提出,国资委将以管资本为主,那么,将组建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即替身所有者,会成为第二国资委?或无数个汇金公司吗?[全文]
-
政府不能干预市场吗?股市正在告诉我们答案
为什么广大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呢?其实,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跟风行为背后,是具有超级市场权势的主控型投资者,是这些大鳄们出于私利制造价格波动、形成泡沫涨落,从而扭曲的市场。他们以金融资本的购买力为基础,从一己私利出发,利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制造出跟风行为。[全文]
-
用社会主义眼光看 中国投资机会还有很多
国家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让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还有哪些事情是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呢?如果这样考虑,那投资机会太多了,钱都不够花。只有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眼光,才觉得没地方投资,换一个社会主义的思维、以民为本的投资思想,投资机会多得是。[全文]
-
国庆65周年| 私企发展和前三十年无关?
政治权力直接介入经济运行,这不是中国特色,世界发达国家都是如此。而中国产业工人所具备的,适应现代大工业经济需要的品质,首先来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积累,其次来源于前三十年的成就。[全文]
-
中国继续高增长,能避免后遗症吗?
中国的超常增长堪称奇迹,这已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很多人相信再持续高增长已不可能,认为代价太大,减速是必然趋势。高增长可能是环境友好、结构合理和没有后遗症的吗?[全文]
-
改革不是向欧美“转型”,而是创新
中国崛起背景下,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内部问题的暴露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时代面临着真正大的变革,不仅是中国的变革,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深层的制度、文化、文明体系的变革。用“转型”来概括中国今天的变革是牵强的,我们的历史进程不是转型,而是自主式创新,是在寻找明天。在这个背景下,学术思潮的变革就具有更加宏大的意义。[全文]
-
中国奇迹是如何出现的?
中国过往30多年超常规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认为是由于长期牺牲消费,然而过去30多年,中国人均消费年均增长率约7.9%,这一水平令人惊异,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也有人认为高增长源于过度投资、浪费资源、人口红利。事实上……[全文]
-
从中国的特殊优势理解超常增长
19日至20日,由中国光大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光大·世纪中国论坛”在香港举行。实力经济学家史正富在中国办企业20年,他认为中国作为后进国家,反而比美国的投资效率高,这其实是反常的。美国1980年以来经济波动比较大,三次金融危机大规模地毁灭固定资产。维持经济增长,才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基本保障。离开经济增长,环保、调整分配、治理腐败都没有条件。[全文]
-
343,另一种改革方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在即。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所谓“383”改革方案表达了部分精英的改革愿望。这份主张“大胆市场化”,着力于“分”和“拆”,意识形态倾向浓郁的具体策论被议成“三中全会”改革路线图。我们在此推出史正富教授和崔之元教授对中国下一个10年的改革展望方案,简称343方案。与383方案相比,更着眼于中国的“整体”与“将来”。[全文]
-
论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
8月19日下午,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春秋综合研究院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承办的“世纪中国论坛”在上海图书馆召开,著名学者史正富、张维为、韦森、华民等围绕“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展开对话。从“新古典增长”这种老概念到“超常增长”这种新概念,究竟谁更能解释和判断中国的形势?[全文]
-
改革成功正在于没有完全市场化
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实际上正是没有完全市场化和私有化,没有完全走到常规的市场经济去,仅仅走到半路上,这个半路上就叫做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就是把政府和市场、把企业和地方、把宏观调控和国家长期发展通盘考虑了。这种互动的三维主体结构,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思想。[全文]
-
中国实践已经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三维市场经济,改变了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代之以中央、地方与企业之间的三元互动,从基本结构上超越了西方常规市场经济。可以说,中国当前的经济制度,既属于市场经济,与西方经济制度有共性,又超越了西方常规市场经济,因而具有中国自主制度创新的个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