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中国,世界经济会怎样
中国经济快要崩溃了吗?债务堆积、地产泡沫、国企僵化、银行也在艰难度日……中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描述成下一场灾难的发生地。我的观点是:这些担心被过于夸大了。中国有战略、财力和决心实现伟大的经济结构转型,而这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国经济崩溃严重得多。[全文]
-
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成功的中国
不管如何剖析,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当然,中国经济较1980—2011年间平均每年10%的增长已经大幅放缓。但即使中国经济从“旧常态”转为中国领导层所称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增长仍要严重依赖中国。中国仍是当今疲软的全球经济的王牌。中国才是全球经济前景的决定性因素。[全文]
-
中国重蹈日本经济覆辙?我不敢苟同
中国的战略强调重大结构改革与重组。成败最终将决定于中国领导层是否有决心对抗反对改革的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13位我的学生选择分析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有三分之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与日本不一样。他们认为,现代中国的经验——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比日本的教训更重要。这些人都得到了不错的分数。[全文]
-
世界经济大范围染上“日本病”
日本病症的迹象已经显现在美国和欧洲身上。2008年至2009年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重创美国消费者。庞大的房产和信贷泡沫人为地扩大了消费者支出。泡沫破灭后,过度负债、缺少储蓄的家庭陷入到前所未有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全球贸易出现日本式长期性经济停滞也使中国更加紧迫要把支撑点从外需转向内需。[全文]
-
2016中国外储再减5000亿美元,怎么办?
如果资本外逃加剧,中国最终将无力阻止?这是不正确的观点。中国对危机及其后果有着深刻的记忆,当时,中国领导人目睹了其他一些经济体储备耗尽和货币崩溃。正是这一认知和维持稳定的决心,促使中国集中全力囤积了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全文]
-
中国成了全球经济最大的替罪羊
从最近的全球股市暴跌,到下一轮经济不景气,中国成为了最大的替罪羊。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跨境金融互通性不容小觑,但是它对全球的冲击力并非很明显。目前两大力量正在中国上演争夺战:一方面是朝新增长模式的长期转型,一方面是建设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的需求。[全文]
-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多?听起来很美
我看了些美国媒体报道,好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达成了300多个成果,但这其实都不是很重要,我们并没有在大问题上找到解决方法。到目前为止,中国和美国都在发起一些倡议,但两者经常相互矛盾,我们现在处于非常为难的十字路口。[全文]
-
美国经济未到欢庆之时
美三季度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5%。总值达17.4万亿美元的美国经济那么容易复苏?还没这么快。二季度和三季度的经济表现受到一系列特别和非持续性因素影响,这种增长无法驱散经济复苏一直未见起色的基本印象。[全文]
-
中国经济放缓是政府有意为之(访谈)
上周,本网刊发了罗奇在中欧工商学院的演讲。本文为演讲前观察者网等媒体的联合采访。罗奇认为,中国经济更多地是由服务业驱动的,中国经济重心从制造向消费的转型,是中国下一次繁荣的根本。[全文]
-
中美相互依赖又相互拖累
“中国储蓄,美国消费”,这样的依存关系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是良性负责任的互惠互利,要么就像现在,中美两国在贸易、货币、网络窃密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然而,中国已经启动改革,企图打破中国对美国的依赖,但美国还不愿意改变……[全文]
-
应对经济危机 中美谁更高明
美联储的错误是推断休克疗法会促进持续复苏。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央行缓解危机和促进复苏的努力不同,中国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以便在危机最严重时期启动其疲软的经济。中国的努力带来了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的立竿见影与急剧的增加。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北京后来没有作出狂热的推断。[全文]
-
美国搬起人民币问题 砸自己的脚
美国执着于人民币问题是典型的政治逃避。美国劳动者在就业安全和实际薪资方面依然处于重压之下,政治家一直强调巨额贸易逆差里的中国元素。这种论调在政治上恰到好处,但它是错误的。更为严重的是,抨击人民币将让美国错失“中国机遇”。[全文]
-
放缓经济增加就业 中国怎么做到的?
从西方视角来看,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GDP的报告确认了外界有关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的深深疑虑。然而,西方只关注夸大的极端风险,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移:一季度,中国产值增长继续由服务业引领,同比增长7.8%,比中国经济长期的主要驱动力——制造业和建筑业的7.3%高出0.5个百分点。[全文]
-
中国经济向前挺进,美国也需跟上
年初,新兴市场纷纷遭受重创,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各种预言又甚嚣尘上。但罗奇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坚强如上世纪末。诚然,中国经济正在放慢脚步,但增长下调的真正意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实际上,放缓乃是令人欣慰的发展。 [全文]
-
美国也需要“三中全会转折点”
中国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对美国这样增长乏力的经济体来说是巨大的机遇。中国消费者即将出现可能是本世纪全球最大的增长源泉,有利于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过,除非美国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致力于通过储蓄、创新和投资来恢复竞争力,否则这不会成为现实。[全文]
-
三中全会的“决定性”作用
长期以来,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抱有很高期待,认为会议将标志着中国在改革和经济政策上的一个决定性转变,而这次会议的成果也超过了我的乐观预期。中国经济将变得更均衡、更稳定、更协调,最终变得更可持续。现在的关键是要制定透明的执行战略,使得三中全会确定的2020年转型目标既可信,又能如期实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