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商民主——防止democracy变成democrazy
从政治制度的国际比较来看,有的通过对抗制衡原则来安排政治制度,有的通过协商合作原则来安排政治制度。表现在民主问题上,我将民主分为对抗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良种。在对抗式民主指导下,我们经常看到democracy变成了democrazy。如今,democrazy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西式民主在国际上推广后的代名词。[全文]
-
中国东盟合作需要有共同的知识基础
我在上海飞往雅加达的飞机上读一本东南亚历史的书,是西方人写的。作为一名学者,我能够对书中关于东南亚偏见性的知识保持警惕和鉴别。如果普通读者全盘接受,其对东南亚的认识自然会受这类历史书的影响。西方也存在一个东南亚学,西方也存在一个中国学。依靠西方的“眼镜”看对方,这靠谱吗?[全文]
-
你看到的是记者会,看不到的是话语权之争
王毅在记者会答问中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是什么“门罗主义”,中国支持非洲的大项目工程更不是什么新殖民主义。有的外媒好用国际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词汇乱贴在中国外交上,对中国外交进行“污名”,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等都是展示外交话语的重要场合,恰当地利用这种场合纠正别人的不准确用词,是必要的。[全文]
-
是时候打破西方“指数霸权”了
西方学术界已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指数运动”,不仅给自己宣扬的某些主张披上了科学的光鲜外衣,也滋生出西方治理理论的“指数霸权”。12月5日,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研制的《国家治理指数2015年报告》在上海发布,打破了以往西方指数唯欧美国家马首是瞻的扭曲局面。[全文]
-
国关学界的一种自觉:敢于用中国本土概念解释别人
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如果充斥着外来概念,那么本国的学术表达一定会成为问题,外来概念对本国概念会起到格式化的效果,将本国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意义遮蔽、修改了,长期下去,文化主权自然会削弱,也很难谈文化领导权。本文为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全文]
-
如何让西方听懂中国政治话语
话语政治经常有一个尴尬现象,就是当你放弃和丢掉了自己的优秀和核心价值理念,完全跟着别人说而不是自己如何说,忘了自己的根和本的时候,别人有一天很可能把你丢掉的好东西捡起来,说你的东西才是好的。[全文]
-
从“命名”开始,中国说了算
“命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思维转换效果。如果把“协商民主”译成deliberative democracy,而非中国官方译法consultative democracy,中文学术界对这一名词的专利权就丢了。而第二种译法,“协商民主”这个词的根就在中国。[全文]
-
中国民主政治有自己的坐标
西式民主的动荡,与中国民主政治和制度模式取得的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民主政治的坐标系正在发生位移。德国总理默克尔3月在柏林会见习近平主席时说:“认识中国不能套用德国的标准。”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民主国家,中国的民主政治坐标是聚焦在中国的历史资源、文明自强、制度自信和实践自觉基础上刻画出来的。[全文]
-
苏长和:为什么说西式民主是地方性理论
去年,我有机会分别去非洲参加了中非智库论坛和考察美国大选。在埃塞俄比亚,与会的个别非洲学者大谈非洲市民社会、民主转型等问题。会场设在亚的斯亚贝巴郊区一个度假村,走出会场,就会见到许多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百姓,让人不能不对会场内民主话题和会场外民生实态作对比,不由得想到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