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能做成事,是因为有纪律,有规矩
在社会生活中,从来都有一些人更想出人头地,有的贪财,有的则贪图社会声誉和地位。尤其一些人,自视甚高,虚荣心极强,想跟着共产党、跟着领袖当个什么,就能平步青云、出将入相。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愿望落空了,心理就失衡了。却又不甘寂寞,于是下作到以所谓“挖祖坟”来吸引眼球,以获取某种社会声誉或影响力。这是一些小人——不是伪君子,是真小人。他们是在出卖自己,也是在出卖近现代中国政治。[全文]
-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一则两年前的新闻《被拐女成山村女教师》再次引起争议,并将农村拐卖人口话题推上风口浪尖。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正是中国在引入西方法律模式之后造成的自我困境。本文为苏力教授旧文,探讨中国当代正式法律制度在影响中国农村时带给农民的困惑和不适。[全文]
-
依法治国不能只想着依法,不管治国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治国,不能只想依法,不管是否治好了国。如果已知有恐怖活动在实施,几个小时内,很大可能威胁几万人的生命;而你是警察,抓到了其中一人——要么违反刑讯逼供的禁令制止恐怖活动,要么遵守禁令却只能坐视恐怖活动实施。你怎么办?[全文]
-
宪制的军事塑造
在1980年代中期中英香港回归的谈判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中国是否在港驻军。中方立场是“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在外交部报告中有关驻军问题这一条下,邓小平曾亲笔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军事有关立国,有关建国和开国。而且不只是在中国,军事才是宪制问题。有两个众所周知但又很容易无睹的例子。[全文]
-
强调中国特色正是为了更好地改革(2015最新法治演讲)
当过兵,做过工,60岁的苏力依然精神头十足。这位中国法学界的“洪七公”式人物,当晚演讲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其言虽陈,其命维新。说陈,只因其主要思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著作里都能找到。说新,是因为比起流行的教条,依然显得“新”。此番演讲,苏力也针对近年来的新情况做出了新回应。[全文]
-
彼娜与此娜,一次类似的离世与喧嚣
为什么人们会谴责这些记者,甚至称传媒杀死了戴安娜,称他们或它们对戴安娜之死负有法律和道德的责任?而与此同时,却没有任何人称这些记者要对司机和多迪之死承担责任。公众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厚此薄彼?[全文]
-
西藏为什么还有“一妻多夫制”?
当我到了美国以后,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中国和我以前所理解的并不太一样,甚至很多时候会感觉到并非如我原来所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这个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不一样,里边有什么道理。[全文]
-
对话苏力:什么是你的贡献?
在这场对话中,苏力介绍了对他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包括费孝通、毛泽东、尼采、福柯和波斯纳。同时,还就学术想象力和修辞,在知识生产和个人学术成长中的意义作了阐述。 [全文]
-
我们能从美国司法中学到什么?
本文系苏力教授为理查德·波斯纳新著《司法反思录》所作的译者序。该书尖锐展示了美国司法面对的复杂性问题,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的司法有关,甚至是令人警醒的。[全文]
-
为什么“朝朝暮暮”?
婚姻的成立,并且所以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成为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决不仅仅是为了性和爱情,势必还有更重要的、至少也是与满足性之需求同样重要的社会功能。[全文]
-
好的研究与实证研究
我们不反对统计图表,但须注意,凡是能用图表说明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用文字说明。因此,如果能够用修辞来说服别人,为什么还必须要通过图表来说服?必须把文章写得漂亮好看,因为好的文章,除了思想好之外,一定会有好的修辞。要通过好的研究,也通过好的广义和狭义修辞,在年轻一代法律人中创造自己的更多受众。[全文]
-
社会转型期不能迷信法治
2013年12月21日,朱苏力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发言。他坦言:“所有人都讲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其实有一个迷信在里面,因为法律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政府规制的措施。因此,要防止过分迷信法治,觉得政府管的是错的,只有交给法律去管才是对的。司法腐败和政府寻租是一样的,法律只不过是政府的另外一种方式。”[全文]
-
法律人请俯下身,倾听沉默的大多数
从近年来一些涉及死刑的案件中可看到,基本是普通民众的直觉在引导着并大致规定了法律的裁决。一遇上引发社会热议的案件,除了表态,法律人从未给出多少令人信服或至少会让人予以考量的理由。这是中国的普通刑法与民法实践和中国法律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要说废除死刑,法律人有的只是信念,哪怕包装成了学术。[全文]
-
何为宪制问题?
本文集中关注宪制,即一国的政治性构成,以及为促使一国得以构成和发生而必须以制度回应的核心政治问题。通过对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中世纪和近代英格兰、美国以及古代中国的宪制实践和经验进行简要比较分析,本文提出至少一些重要国家的宪制问题是不同的,而古代中国的宪制问题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全文]
-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中国古代的精英选拔制度和政治参与制度完全可以称之为宪制。即便是远离庙堂,人在江湖,经年的儒家政治文化规训也令各地读书人总体而言无法不胸怀祖国放眼天下。他们是中国政治文化统一的产物,也成为政治文化统一的保证;有了他们就有了文化的统一,就有望维系政治的统一。[全文]
-
作为制度的皇帝
当代中国有太多的人在政治学和法学上成功地智识自宫了。他们可以大谈美国宪法、雅典政制,但对中国历史和制度拒绝理性的考察。本文旨在探讨皇帝制的某些理性因素。皇帝制在中国发生和持续2000多年,不可能是我们祖先的愚蠢或错误;事实上,同欧洲相比,在这近2000年间,中国的和平时期更为长久,经济文化也长期发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