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 贬值是人民币“新常态”吗?
央行11日大幅下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136点,12日再次下调1008点,此举导致人民币上演“惊魂一跌”:11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直泻1200点至6.3225,跌回两年前。那么,央行为何在此时放“大招”?是为了拯救低迷的出口?为人民币加入SDR做出的努力?人民币会进入长期贬值通道吗?对股市有何影响?[全文]
-
中国再注资IMF之后
中国选择注资IMF的救助方式,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和壮大的需要。IMF融资方式是一个面向多国集资的方式,而且这次注资的时机正好是IMF开始进入份额制改革的阶段,中国以大笔的投入,向世界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新的份额框架中一定要考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地位,这些年来世界经济的企稳和解除发达国家流动性恐慌问题上中国等国家发挥了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所以,理所当然要提高他们的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注资一方面可以看作我们储备资产多元化的一个选择,另外也可以看成中国政府未雨绸缪把注资当作一次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难得机会。[全文]
-
欧元将会死在“笨猪”手里?
尽管欧元集团主席容克表示,欧元区不会放弃希腊,留在欧元区也是希腊唯一的选择,但欧洲股市、债市和欧元都已经受到拖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再次导致他们借债的成本不断增加。为何引发欧债危机的一些小国(即“欧猪五国”)会改变整个欧元区的命运?[全文]
-
孙立坚:中国暂时不应加盟TPP
TPP应该说就是一个美国主导的亚洲经济合作的模式。且不说,这一做法是否像路透社所说的那样,它是美国针对中国崛起的策略,至少从美国积极参与制定的合作框架中,可以看出,中国现在的加盟确实弊多利少,而美国依靠它现在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大量的竞争利益。[全文]
-
孙立坚:世界工厂如何成为金融大国
通货膨胀、人民币国际化、热钱涌入……时下这些热点问题有何内在联系?中国何时从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制造业大国“转身”金融大国?日前,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孙立坚认为,制造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渴望做大金融业,中国要做金融大国不可操之过急,理顺国内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是第一步。同时,还必须妥善处理热钱涌入,产业空心化及通胀等棘手问题。[全文]
-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角逐
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帮助企业与机构在推行的健康的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创新手段,让金融资本真正为有成长性的产业资本服务。[全文]
-
孙立坚:监管缺失让企业赴美上市受辱
事实上,中国上市企业在美国遭阻击,还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脆弱使得别人有机会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金融业、商业运行模式和成熟市场的“国际接轨”十分必要,应多听取香港金融机构和其他可以信赖的在华金融机构的建议。[全文]
-
警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的弦外之音
“主导货币”的国家一旦出现危机,尤其是危机管理的方式再次以本国的经济基本面为基础,而不顾主导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货币锚”作用,泡沫破灭和“救市”所需要的宽松货币环境,就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动机和愿望,欧美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全文]
-
如何看待证交所“巨无霸”的形成
这次跨境横向并购战略,既能够规避做大机构可能受到本土监管制度的约束,同时也能够增加各国政府对跨境金融业务监管的成本,从而达到证券交易商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全文]
-
孙立坚:“跌跌不休”有缘由
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又现新特征,即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券价格相继下挫,而收益率高企。因当前市场融资成本不断飙升,亟待摆脱危机困扰的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继续注资救市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全文]
-
孙立坚:2011年中国经济的内外压力何在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考验,通胀压力增大、民生问题待解;中国经济到底面对多少压力?孙立坚分析称,中国经济的内外压力也是发展动力,其复杂性将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具体要看如何平衡。[全文]
-
孙立坚:如何应对当前的通胀压力
面对上述来自于 “需求”(前三个因素)和“供给”(后三个因素)两方面对物价上升的共同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拿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在我看来,仅靠紧缩货币政策是不够的,需要决策部门找到一个组合拳的平衡点、政策导入的最佳时机与合理的实施力度。[全文]
-
孙立坚:有了社会共识抑制通胀才会见实效
“国16条”等一系列抑制通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正在缓解投机资本利用中国社会供需结构上的矛盾来哄抬物价的压力,但要想提高社会整体抗衡通胀的能力,还需要形成上下共识,齐心协力,推动改革,增强民富。[全文]
-
孙立坚:为什么上调存准率而不加息
-
孙立坚:世界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究竟靠什么
-
孙立坚:强国金融那些绕不开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