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解除制裁,鲁哈尼就要卸磨杀驴?
在伊朗受制裁期间,有海外关系的商人借助国内政治特权,把工业和消费品倒卖到伊朗,利用高额差价大发横财,这样的“政治—经济组合”比比皆是。虽然规模无法和詹雅尼的生意相比,但在道理上却是如出一辙。如果鲁哈尼政府真要对这些人开刀,势必会带来国内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全文]
-
眼见为实:我的伊朗朋友在德讨生活
我和萨珊、亚瑟见面的那天正是他们看房的日子。这套公寓月租900欧元,两室一厅一卫,另有一个房间用作厨房和餐厅。再过不久,五个年轻人就将合住在这里——亚瑟、萨珊、伊桑、还有一对小两口和他们即将出生的女儿。房间里空空如也,只有一组摇摇欲倒的厨柜。[全文]
-
伊朗观察二| 习大大去过后,希望能改善伊朗的中国印象
“欢迎你来到你们的国家!”Sepand对我说,“我们这里到处都是中国货。”我们进入一家冒牌的阿迪达斯专卖店。“你会买吗?是不是嫌中国商品质量太差?”旁边一位经常去欧洲度假的伊朗朋友打断Sepand说:“中国商品不都是劣质品。你看,我每年到荷兰和英国买的东西,大多都是中国货,质量就很好!”[全文]
-
在埃及工作这么多年,习大大来到了我们身边
尽管事先经过多次演练和测试,现场的一幕幕还是令我心情激动,感慨万千。习主席走到我们面前,百度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胡勇向他和来宾们汇报了公司近年来在西亚北非地区的业绩和规划。习主席高兴地笑了,并握手鼓励百度说:“你们干得好,好好干!”[全文]
-
伊朗观察一| 请告诉中国读者,我们想要革命前的日子
“伊朗好吗?”“我觉得不好。革命前好,国王好。”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我和陌生人之间上演。老人和中年人对伊朗过去的怀念源自四十多年前的亲身经历;年轻人则在道听途说和主观幻想的基础上编织出并不曾属于他们的革命前的美好回忆。[全文]
-
专访联合国难民署官员:难民还在路上,只是欧洲不欢迎
2015年年末,3岁叙利亚小难民艾兰的家人抵达加拿大,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巴黎恐袭之后,西方国家对难民的圣母心也稍纵即逝,更多人再次陷入战争、贫困和死亡之中。岁末年初,我们推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王丁楠对联合国难民署官员Burmeister先生的专访,帮助大家了解难民的真实处境,也祝福所有难民在来年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园。[全文]
-
和中东青年聊IS,结果让我很意外
来自叙利亚的拉万认为,“一切都是法国策划好的阴谋,为了侵略叙利亚找借口。”这和伊朗青年哈迪的看法一致:“这都是法国自导自演,好像一个人跑到警察面前说‘我不是小偷’。”最让我吃惊的是埃及青年穆罕默德,他甚至赞同伊斯兰国的理想,但反对他们实现目标的手段。[全文]
-
站在穆斯林中间反思恐怖主义:真的都是西方的错吗
作为在中东拥有广泛和深度利益的西方列强,其实无论怎么决策、怎么站队,效果都不会太理想。极端主义和恐怖分子,打也反,不打也要反。就像阿拉伯革命那样,明知独裁者和极端分子谁都不好,也不得不作出某种选择。这大概是中东政治的现实和常态。[全文]
-
在埃及,恐怖组织不止IS
俄航客机坠落埃及西奈半岛,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第一时间声称对此负责。然而对埃及国家安全造成最大威胁的,恐怕并不是那些政府和媒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伊斯兰国或基地组织分支,而是一些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信奉任何主义,暴力和极端倾向与日俱增却又无处发泄的下层民众。[全文]
-
诺贝尔和平奖继续编写革命童话
把这个举世瞩目的奖项颁给居于伊斯兰势力和世俗派力量之间的所谓“调停者”,评奖委员会为西方在阿拉伯革命期间的所作所为涂上了一层大公无私的油彩,总算是给乱象丛生的“阿拉伯之春”增添了几分“正能量”。但这一切不过是西方自编自演的童话故事罢了。[全文]
-
与德国官员谈难民:德国还有空间,欧盟已经失效
难民危机爆发之初,针对都柏林协议的执行,我们和意大利闹了别扭。现在我们又因为匈牙利对待难民的暴力举措,和匈政府吵了起来。现在随着难民到来,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所谓的欧洲团结精神经不起大风浪的考验,一遇到危机,各国就回到国家利益至上的老路去了。[全文]
-
从斯大林大道到马克思大街
伴随着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1961年斯大林大道更名为卡尔马克思大街。两德统一后,斯大林大道工程被解读为政府压榨人民的集中营和血汗工厂。尽管卡尔马克思之名至今得以保留,但一些民众仍不断要求将大街改回战前的名字。[全文]
-
快来看看这些将要消逝的伊朗手工艺
Majid的哥哥是享誉海内外的镶嵌艺术大师。“他前年去世了,从此伊朗再也做不出一流的Khatam器物”。一所女子学院曾聘请Majid教授雕刻,最终失望而归。“学生们看重文凭,并不在乎是不是把手艺学到手。”[全文]
-
判穆尔西死刑,革命的终结还是开始
针对穆尔西的死刑判决或许可为四年前爆发的革命作个了断,但埃及各势力之间的争斗和恩怨却远不会随着法院的一纸文书而宣告终止。垄断与开放、恐袭与反恐、世俗与宗教、爱国与叛国、独立与依附的矛盾仍将长期困扰埃及政府,撕扯原本就很脆弱的社会生态。[全文]
-
在德黑兰山间听妇女诉家常,不觉中三八节来了
山上的时光使她们得以暂时抛下家庭的烦恼,破除社会的禁锢,挑战体能的极限。沿山巅漫步,俯瞰喧闹的市区,四下静悄无人,只听得高压电线丝丝作响。城里不方便讲的悄悄话在这里可以放声畅谈,不必担心路人偷听,亦不会遭遇家人的白眼。[全文]
-
德黑兰的“春节”这样过
2月11日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36周年纪念,那天德黑兰的革命大道上,场面像极了北京的庙会。革命纪念日是极富政治意义的集会,但游行现场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今年的活动主题除了传统主题外,还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回应查理周刊亵渎先知事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