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波“经济悲观论”是怎么来的
近年来,时常有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恶化的消极舆论,看似振振有词,引经据典,但多少显得过于悲观,有的甚至危言耸听。中国经济长期处在全球增长领头羊的位置,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国更自信些。[全文]
-
修昔底德陷阱?美国焦虑者的假设
中美结构性权力的消长并不是以“修昔底德陷阱”所设定的军事冲突模式所进行,而是以“谁更能解决好国内问题”为轴展开。中美未来谁更能在全球秩序中拥有话语权,关键不是谁能在战争中胜出,而是谁更能创造本国的美好社会,并帮助全球建立更好的未来。[全文]
-
王文:习主席讲话折射中国治理思想的力量
习近平主席9月3日在B20峰会上的讲话正式拉开了今年全球最重要峰会的帷幕,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期待中国将为全球治理提供怎样的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与中国思想。从习主席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重要答案。在习主席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清地看到创新、改革、发展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印记”,全世界屏住呼吸倾听习主席的声音。[全文]
-
G20峰会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G20峰会临近,坊间却流传一些关于安保不便、杭州空城的怨言,甚至有不少谣言。这些背后折射的是,普通百姓对G20缺乏感知与了解。G20给杭州带来的发展不再赘述,普通百姓也是G20峰会的受益者。比如,如果G20层面上能够就人民币的价值与稳定性取得重大战略共识,中国人的钱就能更稳、更值。[全文]
-
非洲领导人说:想加速复制中国经验
前几天,笔者受邀赴非洲调研,走访了多个重大工程。中非关系上,总有人怀疑中国使用“金元”外交,事实上中国的秘诀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知识输出。中国驻坦大使介绍,无论反对党,还是内阁各部门与各地行政主官,都会频繁登门请教中国治理经验,他都是“知无不言”、“倾囊相赠”,也助推了中国的影响力与国家魅力。[全文]
-
闹了这么久,很多人还是不清楚关于南海的这十大问题
南海“九段线”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威胁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中国南沙岛礁是“人工岛屿”?南海仲裁案正在将这片历史上几乎从未发生过重大海战的平静海域,变成国际舆论中的“火药桶”。然而,人们对南海与中国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南海的国际聚焦而变得更清晰,相反,还有至少十大误解。[全文]
-
如果这是中美南海辩论赛,中方完胜
7月5日,“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在华盛顿召开,对话会近乎于给美方“洗脑”与“再教育”。会上,戴秉国前国务委员斩钉截铁地说“仲裁结果,不过是一张废纸”。“断送掉40多年来双方苦心经营起来的好端端的中美关系,那中美两国人民是绝不会饶恕的”。“哪怕美国全部10个航母战斗群都开进南海,也吓不倒中国人。”[全文]
-
印度已经不再掩饰,渴望汲取中国崛起经验
在印度门论坛上,印度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辛格上将的主题演讲中,多次讲到“向东看”的重要性,强调要与邻居“互惠互利”。为此,主办方在论坛举办前三天专门写信,询问笔者是否愿意主旨发言。对方透露,在孟买主办类似大型论坛,以前很少邀请中国学者,日本嘉宾倒是不少,因为日本做了大量对印公共外交工作。但现在印度觉得非常有必要听听中国人的声音。[全文]
-
去产能过剩会导致“失业潮”吗?
与1990年代末部分区域出现大范围下岗潮产生社会维稳压力相比,当下的社会心理已成熟了许多。谁都不愿意看到企业破产,但就像谁都阻止不少生老病死、阴晴圆缺那样,在一个不断进化的市场中,企业破产、重组与再生本身就是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自然组成部分,谁也不能幻想着在市场化环境下出现一个永生的企业。[全文]
-
中国人为何对经济越来越焦虑?
国外智库、媒体及一些敌对势力时常释放出一些崩溃论、停滞论与阴谋论的声音,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干扰国内社会的情绪,转移了民众对经济转暖积极面的注意力,变相提升了社会的经济悲观主义预期,也间接助推了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的中期压力。[全文]
-
美国官员曾跟我说,“一带一路”不可能成功
一年前,我访问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官员问,中国没有正视“一带一路”恐怖主义、政局不稳、主权债务高风险等问题,“一带一路”不可能成功。当时,我非常真挚地告诉美国官员,与中国合作搞“一带一路”,美国不会亏的。现在,美国官员与智库专家都很后悔,都认为美国没加入亚投行是一个战略错误。[全文]
-
倒计时100天,谈谈G20为何重要
G20成员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0%以上,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新增长陷阱的今天,G20正变得与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那样重要。八年以来,值得警惕的是,主要国家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G20宏观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上升。[全文]
-
青年学者如何不辜负这个时代
最近,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10位现场发言人有4位是“70后”,足见这一届党中央对青年学者的关怀。然而,如今有部分青年学人学术浮夸、哗众取宠,有的则为职称、编制争得面红耳赤,可以说是“指甲盖上打天下”。凭心而论,学术研究这个“行当”,本身就应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全文]
-
要担心的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全球增长陷阱
在当今世界,波及到每个经济体的全球性“增长陷阱”正在变得日益严峻,这就是金融危机深层化发展带来的复苏乏力,并且在2016年进入了更严峻的新阶段。造成每一个经济体增长放缓的原因,最多的是“输入型”经济风险,比如国际金融危机、战乱、金融制裁、他国经济不稳定。[全文]
-
“一带一路”意义研究已基本终结
为什么现在学者不了解呢?个别学者一上来就说“一带一路”风险很高,这个话要分两方面来考虑的,风险防范是重要的,但风险永远有高利润的可能性。再则,商人肯定比学者要精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更知道哪里有钱赚,但学者要把这些成功经验研究好。[全文]
-
有雅量发现“对手”日本的优点吗?
在东京羽田机场直上三楼出发层的滚梯中段,我回头发现司机还站立在送机口,仍向我鞠着躬道别。5分钟后,在换登机牌处,遇到一群“暴买日货”的中国人,他们一句外语不会,询问我在哪打包,如何过关。当他们从我这里知道所有信息后,连声“谢谢”都没有,扭头就走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