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 什么样的力量,让这支军队与众不同?
在井冈山初期,朱德与毛泽东就曾争论,军队要不要做群众工作,要不要建设根据地,还是只管打仗,不管别的?争论结果是朱德率原南昌起义部队下山,到湘南一带寻找战机,毛泽东率原秋收起义部队留守。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折腾,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共产党和红军才认识到,作为一支装备、人数都不占优势的军队,除了依靠群众,依靠根据地建设,别无出路。[全文]
-
从十七条到民改,西藏是这样解放的
1951年5月23日,新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的十七条协议。在西藏历史上,这是一件大事。不仅因为中央政府将驻军、外交等相关主权完全收归中央,更是因为,这是西藏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到与主权并列的高度。但这只是纸面上的,西藏人民真正的解放是在八年之后。1959年,西藏上层悍然撕毁协议,发动叛乱,中央政府命令当地驻军坚决平定叛乱,同时进行了民主改革……[全文]
-
全球化新青年:从上网到上街
在“阿拉伯变局”中的中东北非,在泰国街头的红衫军和黄衫军中,在乌克兰“橙色革命”以来反对派发起的历次重大活动中,都活跃着青年的身影。这是否意味着历史重新回到了20世纪初期,青年再次成为社会的主力乃至领导性力量呢?很遗憾的是,答案可能不是这样的。[全文]
-
乌坎幸亏只是个村
乌克兰正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广场“民主与革命”风云未定,裂土分疆却接踵而至。10年了,褪去“橙色”的乌克兰再燃烟火气。中国南疆的乌坎村两年前被“西式民主”激情燃烧过后,也未能寂寞,最近也闹出了民选“执政者”腐败的丑闻,新的票决风暴似又在酝酿中。瞧着乌克兰,乌坎幸亏只是个村![全文]
-
中国改革:两种解释,两种前途
按照主流媒体和经济学家们的解释,既然市场化改革和华盛顿共识是三十年来中国成功的主要原因,当然就要继续这样走下去,比如土地、国企都要私有化。不少人则干脆直接甩出底牌,中国就只有两条路,要么不改革,走向崩溃,要么继续改革,走向彻底的资本主义。我们想要哪种前途?如果两者都不想要,那么想要的是什么?[全文]
-
焦裕禄是怎样工作的
与小岗村的干部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什么是焦裕禄式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他以实际行动向群众表明党和政府的决心:不回避问题,直面困难,实现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结合,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现今的背景下焦裕禄再成热点,就暗含着时代对焦裕禄精神的再次召唤,更是对基层干部的鞭策和激励。[全文]
-
穆尔西才刚走上钢丝绳
埃及军队在国家的作用是多重的,军队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但阿拉伯国家独立运动中从来都是青年军官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普通的埃及民众而言,虽然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军队的腐败统治,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如何安身立命。在国际经济前景黯淡的现在,即使穆尔西能够成功地从军队手中得到全部权力,这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全文]
-
70后,改革开放下的蛋
崔健有一首歌,大意是“50后”和“60后”是红旗下的蛋。套用这个说法,“70后”则是市场经济下的蛋,或者说是改革开放下的蛋。“70后”一代人大多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深刻的印象。他们成长所处的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转轨变型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几乎在所有关于意识形态的课堂上,老师教给他们的都是批判计划经济、崇尚市场经济。但从个人经验来说,“70后”一代人并没有对计划经济时代弊端的切身感受,倒是市场经济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他们都赶上了。[全文]
-
为了新中国,也为了新世界
至今,如果有人还能在看百家讲坛和琼瑶戏之余翻开《毛泽东选集》应该都不难发现扉页上的那一行小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朝鲜战争过去已经60年了,中国打这场战争并不仅仅是“为祖国而战”。中国自晚清以来在困境中反抗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时候,目标从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都是有其未来世界想象图景的,中国不仅要通过改良或革命实现自身的富强,也要改变这个没有公理和正义的国际体系,帮助世界上的弱小民族走向民族独立。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在中国问题之中,中国也在世界之中。这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想法,也是中国在艰难困苦中探索近百年才得出的革命真理。[全文]
-
是知识分子还是姿势分子?
1980年代,知识分子不分专业,都一股脑儿地讨论文化问题,是为文化热;到19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知识分子或下海或钻入课题项目,遂有公共知识分子之说;2000年以后,全球化如约而至,公共知识分子还是公共的,但离专业越来越远,就成了姿势分子。但无论是1980年代的知识分子,1990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2000年以来的姿势分子,其实都是同一拨人。[全文]
-
济王之变
封了王,当然就有封国,这才叫裂土而王。所以,凡是封了王,理论上都是有封国的,只不过有的朝代规定要去封国居住,有的不用去而已。在宋朝,一般的宗王是不用去封国的,去封国的,多数是皇帝不喜欢或许认为需要提防的人。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要造反,以另立皇帝的名义的话,宗室就很容易被利用来作为旗号。平心而论,虽然理宗得国不正,但前期由史弥远和皇太后杨氏把持朝政,晚期又宠信爱妃阎贵妃和太监董宋臣等,中间端平时期政治上尚算清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端平年间,南宋和蒙古相约夹击金国,恢复了河南、山东等大片土地,并曾一度攻占洛阳,史称“端平入洛”。王之变实际上可大可小,提起来重千斤,放下来无一两,如何处理,就看当政者的用心。如何处理济王,不仅关系到济王的未来和生死,实际上也是老百姓和朝臣评价皇帝的重要标准。从史弥远刚一死,理宗就给赵竑平反来看,他自己未必想做这么绝。但他仍然这么做,无论是谁,都会觉得是理宗为了保位,怕济王活着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也就让人看到了皇帝的私心很重,自然会让宵小之辈觉得有机可乘。[全文]
-
一样三国,两样解读
毛泽东一直有批转古籍给高级干部做学习资料的习惯。“9•13”事件之后,毛泽东曾通过姚文元,标点了一批文史古籍,批发给高级干部阅读。此事主要由朱永嘉牵头,在上海组建了一个小工作组,找著名的文史专家标点,余秋雨也曾参与其事,并曾著文怀念过在一起工作过的人。因为朱永嘉是负责人,所以了解的情况更多,尤其是毛泽东为什么要求标点某篇文章,主要是批转给谁读,用意是什么,相对而言,朱永嘉较为清楚。从中,也可以看出毛泽东晚年的心路历程和思考重点。对此,朱永嘉另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详细谈到,《论曹操》中也有大量提及。比如,“9•13事件”之后,毛泽东曾要求标点《三国志•张辽传》并批转给高级干部阅读,朱永嘉认为,其意在告诫高级干部不要因为林彪出了问题就过多连累军队干部,因为军队干部培养起来不容易,应当爱护。[全文]
-
蔡京的继续改革
蔡京的一生,是一个平庸官僚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把自己修炼成政治家,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路线,只是一个政客,只要能升官发财,可以随时改变主张。政客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在情理之中。但是为一己之利而改变国家政策,牵动天下,动摇国本,就无法原谅了。尤其是在新旧党争已经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下,皇帝懈怠,大臣折腾,朝廷重臣随时俯仰,终于把国家也折腾得灭亡了。 [全文]
-
秦英杀人案的处理
《斩秦英》这个戏我只在秦腔里看过,和《杨家将》的杨七郎、《罗通扫北》的罗章情结相似,最后杀人凶手都是啥事儿没有,皇帝和稀泥了事。死人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情,关键是要看死的是谁,涉及什么样的人。在这个案子里,唐王的处理就非常得体,詹妃有了面子和一个比较好的预期,秦家保住了儿子,皇帝保住的则是各方面对他的忠诚,当然这也就等于保住了他的江山。 [全文]
-
萧武:左一个帝国,右一个帝国
十年前曾有风行一时的另一本同名著作,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在两位左翼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的是另一幅帝国景象。正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资本主义全球化,才带来了全球性的危机,区域差距扩大,欠发达地区持续的政治动荡、战乱、饥饿和贫困。从对美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作用的角度看,两本《帝国》并无差别,都认为美国是国际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但不同的是,尼尔•弗格森认为,美国的问题还不够帝国主义,而哈特和奈格里认为,问题在于美国已经太帝国主义了,全球化已经完全成了发达国家掠夺全世界的机制。 [全文]
-
萧武:和谐也要有原则
维稳是硬任务,这是必须保证的,但不能为了维稳而牺牲政治原则,一味妥协退让,总是抱着和稀泥捣糨糊的态度来处理社会矛盾,这样即使可以暂时对付过去,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只是把矛盾爆发的时间推迟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