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政治”:文明国家的存在理由
政治的内容其实就是文化,就是围绕着国家的概念组织起来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认同。除了这个理由,国家并没有存在的根本理由,即国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为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是这种认同的外在形式化……[全文]
-
“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什么文化自信被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如何理解三个自信“说到底”是文化自信?为什么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自信是这样一种力量?本文是张旭东教授不久前在“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全文]
-
老炮儿的最终幻想:赤壁桃花源还是水浒聚义堂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这里,所有阶级、文化、社会等级被抹平,取而代之的是粗俗野蛮的江湖“规矩”。迷信自由市场及其法权秩序的人惊呼这是丛林法则复归的不祥之兆;对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抱有怀旧情绪的观众则在想象性的“义利之辨”中获得某种补偿性满足。[全文]
-
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变成诺贝尔政治奖
叙利亚上空,俄罗斯轰炸机投下万千弹药,打击ISIS,美国则不断质疑,称九成空袭没打中目标。在一片轰隆声与谴责声下,一位以批判前苏联著称的白俄罗斯女记者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变成政治奖,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本是一个合乎逻辑、大可预料的结果。[全文]
-
超越西方宗教神话 透视中国宗教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认为那是一则神话,那是新教徒的自我主张,即只有新教徒接触到了理性。所以现代性只有一种,那就是新教资本主义。其他所有形式都存在致命缺陷。这完全是个神话,我们现在没时间深入谈论。回过来讲中国,中国有另外一则神话,可以与新教神话竞争。[全文]
-
启蒙主义“伦理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
由于简单地将伦理世界定义为启蒙的对立面和被改造者,新文化运动也为日后长期困扰中国思想生活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准备了一个原型:越是追求启蒙的自觉,就越是同这种自觉的客观指向——现代主权国家及其文化政治统一体——相对立。这种文化革命与革命国家之间的人为概念上的冲突,虽然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现实中予以克服,但并未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失去其幻影般的影响。[全文]
-
中国当代文学就是人民共和国的文学
中国文学关注社会问题、集体欲望,文学界称之为“国族寓言”,此类文学叙述的是国家、民族、家族、阶级的故事,而无关于“小你”“小我”。即使以个人引出故事的开端,它也会迅速转变为集体的故事。这一点与民间社团成熟的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个人有更大的自由,纯粹去探索文学艺术本身。[全文]
-
中国道路与“主权形态”的批判性反思(下)
怎么重新思考现代中国的国家权力?今天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国家还是一个非政治国家?我们党是为全体中国人谋福利,这叫非政治国家;但是立国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的国家、无产阶级的国家、工农兵的国家。在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这个问题上今天中国怎么理解?[全文]
-
中国道路与“主权形态”的批判性反思(上)
在认识和理解今天中国时,人们往往会遇到两种错误立场:一种是以想当然的方式,把中国强行纳入某种抽象的、“普世的”既定利益结构和权力关系中去,用一把借来的尺子量中国现实,横看竖看不顺眼。另一种则是处处强调中国的特殊性,从制度到传统,无不天下第一,且自古天下第一,恨不能开历史倒车。如果我们借用“抗战”时的比喻,上面两种立场正相当于曾被毛泽东深入批驳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全文]
-
查理警示录| 言论自由的致命位移是如何发生的
以夸张的、冒犯的方式嘲弄右翼政客、金融巨头、天主教教皇、正统犹太教教徒和“共产主义集权政府”和以同样方式嘲弄冒犯穆斯林先知具有十足的质的不同。那种以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约定、标准、口味和习惯去界定另一个的做法,在常识意义上模糊了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区分;在理论上则是忘记了法律本身植根于具体的历史实质,因而具有不可消除的政治性。[全文]
-
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
作家是属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他的作品应该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种回声,或是这个历史时期一种文学的反映。当然好的文学还有它的跨越性,它的人物还可以成长,但是无论怎么成长,也是后来人的理解。[全文]
-
老舍忌日谈歌剧《骆驼祥子》
“祥子”是阿Q的兄弟,他们共同站立在现代中国的起点,像找不到家的野鬼孤魂一样注视着所有后来的中国人。在艺术领域里把他们呈现出来是现代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使命。而在现实中送这两个幽灵回家安歇、祛散他们魔力和诅咒的则是革命和革命带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全文]
-
纪念与思考十一| 作为“主权者”的邓小平
邓小平是共和国在宪政危机时刻事实上的主权者,他既置身在“法律”之内又置身“法律”之外,通过修正甚至否定毛泽东制定的“法律”,将毛泽东缔造的新中国延续下去。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突破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但却不切断同毛泽东的渊源关系,并以主权者的决断和意志,在世界历史的普遍性道路上再一次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起源和价值根基。[全文]
-
“五四”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激进诠释学
本文系张旭东教授2009年在北大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整理稿。五四的意义是阐释不尽的,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虽然依旧众声喧哗,但有别于网络舆论的喧嚣和伪启蒙的迷信,严肃知识界做的思想努力和建设性讨论,经过筛选、提炼后,可能被更广泛地接受,逐渐进入民族总体的文化决策意志,点滴化为我们的价值基础和政治共识。[全文]
-
张旭东:谈中国梦要放松(演讲全文)
6月14日,纽约大学东亚系主任,重庆大学高研院院长张旭东教授作客观察者网,与在座嘉宾畅谈“中国梦”话题。张旭东教授系统比较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指出我们对于“中国梦”这个概念出现的历史性要有一个大体判断。中国人15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喘息的机会,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想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讨论中国梦,要告别那种非此即彼的精神紧张感。[全文]
-
最远的路是回家的路
经典阅读是强调回到人、回到理解和思考、回到人的自我陶冶意义上的教育,是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转换的需求。在这个全球化的、“比较的时代”,谁没有自己的经典,谁就没有文明意义上的归属和家园。没有家的人谈不上出门远行。而世界上最远的路,是回家的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