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中美争议比作“英德之争”恰当吗?
英德冲突发生在一个帝国主义时代,近代西方列强的发展乃是以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依附地位为代价的,德国崛起并不改变这个基本游戏规则。相比之下,中国的崛起客观上冲击了这个仍然充满剥削与压迫的国际秩序,因而也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阻挡,但这从本质上不同于一百多年前的英德冲突。[全文]
-
“重塑”中华,并非“想象”出一个民族
《重塑中华》覆盖的时段截止于1949年,但其问题意识绝非仅限于近代。任何优秀的历史作品,都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而是用过去观照未来来,“通古今之变”。既然中华民族认同的塑造仍然“在路上”,“一”与“多”之间的张力也将长期存在。[全文]
-
研究上一个五百年,才能想象下一个五百年
我们该如何理解国际秩序与国际法?了解近代以来的列强究竟是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帝国事业,以及他们所建立与主导的国际秩序。这可以使我们对于霸权秩序的批判更为准确和有力,同时对于国际秩序建构的原理,获得更为深切的理解。 [全文]
-
从井冈山到全球秩序:中国与“大国协调”
中国要推动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意味着接过美国已经无心推进的基于资本的“大国协调”方案,只不过将领导者换成了中国呢?中国期许的世界秩序,不是将一个原则强加给各国,与基于某个单一原则的“大国协调”,本质上并不相同。[全文]
-
“西亚病夫”的自救:康有为眼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康有为对土耳其1876年立宪的描写,很可能是以戊戌变法作为经验模型,而“贤相”阿士文的形象,几乎就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与土耳其被西欧讥讽为东方两病夫,中国正在进行维新变法,产生了走出土耳其困境的可能性。[全文]
-
耿直的特朗普发话,咱数数哪些奴隶主国父的雕像可以拆
长久以来,许多知识人热衷于比较近代中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并为中国革命的激进性和持久性而深感遗憾。但读了卡根和弗格森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对这种比较的方法论有所反思。事实上,两地革命有着极其不同的条件。[全文]
-
近代君宪派何以从中心走到边缘:以康有为为例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欧洲有19个君主国家,只有3个共和国(法国、瑞士及1910年才转为共和国的葡萄牙,如果算上“迷你”的圣马力诺,也就4个)。因此康有为有充分的自信认为,君主制是主流政制,甚至积极提倡复制19世纪欧洲王朝国家干预共和革命的经验。[全文]
-
日落斜阳:康有为眼中的奥匈帝国
中国国内新政的推进,牵引着康有为对奥匈帝国的思考。他意识到,一套形式上的立宪制度,未必能直接带来国家的兴盛。而在清王朝崩溃之后,建设具有政治整合力的政党,就成为他的优先考虑。于是1899年康有为成立“保皇会”并计划着一系列政党的改组和变革。[全文]
-
从秋菊到WTO,中国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
从秋菊到WTO,一个是遥远山村的农妇,处在基层的底层;另外一个,属于世界贸易的“顶层设计”。秋菊也许一辈子都理解不了WTO的运作,但那些同时理解了WTO与秋菊的法律工作者,也许可以让WTO更多地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的“秋菊”们。 [全文]
-
所谓“民主化”能消除腐败是个伪命题
每个国家对腐败的界定不一样。在美国,很多权钱交易已被合法化。如政治献金,说白了就是财团出钱买政客的政策。中国政治制度不一样,不少在美国合法化了的权钱交易形式,在中国是非法的。美国选民觉得把腐败分子选下去,可以构成一种惩罚,心理上有那么一点安慰,中国则是采用其他手段。[全文]
-
为什么康有为特别关注路德?
作为儒教的革新者,康有为特别关注基督新教的奠基者路德,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评价路德的标准实则十分怪异——在康有为看来,路德之伟大,不在于统,而在于分——他引发的宗教改革使得欧洲变得极其碎片化,同时削弱了罗马天主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而欧洲的近代文明,就是建立在分裂和竞争的基础之上。[全文]
-
“工业党”康有为眼中的德国工商业
康有为第一次进入德国,在慕尼黑停留时,即被慕尼黑的啤酒所触动。慕尼黑的啤酒, 第一是口味佳,第二是杯子大,第三是饮酒风俗独特。康有为也开始喝慕尼黑啤酒,最后喝上瘾了。他观察到,支撑德国好酒之风的,是一个庞大的啤酒工业。[全文]
-
如何理解“劳动”,是理解中国梦的关键
“中国梦”是一个巨大的符号,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社会的政治整合。整合是努力的方向,而分化则是基本的现实。因为社会的分化,所以在对“中国梦”进行解释时,会出现不同的朝向。在思考“中国道路”的时候,我们面对着许多断裂。要处理这些断裂,一方面需要以正当化为指向的解释,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改变现实为指向的批判的努力。[全文]
-
到第三世界“上山下乡”,还真得向美国学学
中国现在还谈不上有一套具有强大全球感召力的观念体系。塑造这个体系,需要一拨既有中国经验又有全球经验的人去参与建设。中国已经有了基本的硬实力,如果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尝试在国内外展开“群众路线”,参考国内国际正反两面方的经验教训,我们是可以打开一些新局面的。[全文]
-
马基雅维利论三种共和国
在互联网上,事物通常被分为三种,普通的,文艺的,最后一种比较二的。共和国在马基雅维利那里也有三种。哪三种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全文]
-
两会观| 富豪代表如何代表人民?
参加2015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36位富豪的身家超过1.2万亿元,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人大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承担何种功能和定位?人大代表中官商比例过高是否合理?如何避免普通劳动者被企业家和社会名流“过度代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