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选:主流媒体还不如算命的
在跟希拉里·克林顿的第二场辩论中,克林顿指责川普避税。川普回应说,你自己的那些同样甚至更加富有的政治献金者也享受同等待遇。是你们(政客)给了我们这些好处。既然认为富人避税不好,作为政客,你和你的同僚们为什么那么多年不立法改变? [全文]
-
美国来信:杭州在哪里?
2000年,和一位同事为塔夫兹大学在国内建立交流项目,最后一站是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回到学校向校方汇报,然而“杭州在哪里?”,是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疑问。当时的我,脸上一定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都什么年代了,还只知道北京和上海?几天后,在校园里碰到一位研究非洲的黑人学者。她立刻打招呼,说,很抱歉,大家真的都很无知,居然只听说过北京和上海……[全文]
-
希拉里的选择题:女权主义还是女帝国主义?
女人当总统当总理已不是21世纪的新鲜事。但从美国中心出发,才会认为希拉里当选首位总统候选人,便可以显现美国政治的道德高地。而那些曾经当过国家领导者的女性们的政治生涯早已证明,她们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只是代表“女人”行使手中的权力,也完全可能变成女帝国主义。[全文]
-
项庄卖剑越南政府,被遗忘的七百万死伤民众怎么想?
奥巴马去越南,一脸真诚地宣布,结束美国对越南40年的武器禁运。越南总算可以从40多年前美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用武之地,转身被赐予有资格自己掏腰包,去填军火商们永远也填不满的钱袋。在这一点上,美国媒体是不想转过这神来的,但同时,好像明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道理,所以每每把报道的重点放在:那是针对中国。[全文]
-
干嘛舍不得涉嫌种族歧视的威尔逊?
一个月前,哈佛法学院决定放弃使用涉种族歧视的院徽;4月4日,马丁·路德·金的忌日,普林斯顿大学宣布保留“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名称——尽管这位美国总统曾对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实行种族隔离管理,并长期漠视对黑人的暴行。都与种族歧视的历史有关,两个符号为何一去一留?[全文]
-
两百岁的驴
女人能不能当总统?当然能!但是,是女人就一定要把选票投给女人吗?当然不。不可能有单一的、由性别决定的政治立场。由于阶级、种族、社会地位、文化价值,和政治观点的不同,女人们同样会站到不同的立场上去。 自由女权主义者分不清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竟然落到用“地狱”来吓唬女人的地步。[全文]
-
还有比“超级碗”更政治化的吗
“超级碗”之夜,该打的打,该撞的撞,消费的是它娱乐化和程式化了的暴力及其内涵。通过成为体育明星从而走出贫困,是很多中下层白人和黑人的梦想。这并不给绝大多数穷人的生活现状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变化。还有比全方位维持这样的生活逻辑更政治的了吗?[全文]
-
游自己的泳 别被西方的浑水搞晕
那种认为中国人如果不跟西方人想在一个路子上就是被洗脑的观点,是西方主流媒体不厌其烦的宣传主调。所以,在强调中国政府宣传颇为成功的同时,这一主调的宣传也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直至成为“水”,与不知水是什么的鱼共建“鱼水情”。[全文]
-
美国人都在嚼马克思的话,却不敢说他的名字
有位前辈同事曾经多次做试验,给学生看一段话。在被告知作者之前,学生都认为说得没错,并且踊跃讨论。当讨论结束,被告知引语来自《共产党宣言》,学生们往往面面相觑,显得尴尬。马克思没说错啊——连资本主义的精英们私底下都明白;可是,再有理,也架不住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们反复不断地丑化和妖魔化。[全文]
-
母鸡,公知,翻译和“新常识”
近日,国内社交网站上出现关于“母鸡”的争论:先是有人说,母鸡聪明,因为林肯说它们下蛋后不出声不吆喝,网友找出原文,发现人家林肯说的正好相反。质疑引用者的网友们说,母鸡下蛋后是否咯咯叫,难道也得林肯说了算?常识有没有?[全文]
-
日本向美国战俘道歉?再一次脱亚入欧而已
日本“脱亚入欧”的本质——其“入欧”的本质在于成为亚洲的新殖民者,而并非如今那些美化它的政客文人所冠以的日本“文化特殊论”。否则的话,说自己属于欧洲就好,缘何还要从东亚打到东南亚,“横扫”老牌西方殖民国家的同时,去屠杀和掠夺当地的人民?[全文]
-
“下午10点半”的秘密
这个“如果没有共产党,中国本来会在二十世纪顺利进入资本主义天堂”的历史观,实在是“下午10点半”学术的核心部分:屁股决定脑袋,按照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说“他者”的历史;“下午10点半”,你说不对,不算;我说对,你拿我咋样。[全文]
-
白玉兰的躁和老农民的静
“白玉兰”电视剧奖颁奖仪式上,有段关于美剧制作的“静”和国剧制作的“噪(躁?燥?)”的发言。不可否认,在国内打开电视,感觉确实闹,那种“噪音”迎合某种趣味,传递着某种偏见,并强化不加思索的习惯。但难道“静”就不会也是迎合某种趣味,传递偏见……吗?[全文]
-
“你们在美国很幸运,不像在欧洲”
最近发生在意大利沿海附近的翻船事件,引来西方媒体对近年来其实一直存在的“地中海死亡之旅”的关注。欧洲的富足本身基于其殖民历史,可21世纪的中国,有不少人早已一头扎进了霸权者的怀抱,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思其所思,想其所想,纠结其所纠结。[全文]
-
为什么女权主义理论多了,妇女解放精神却少了
为什么一方面女性主义理论大举进入中国,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却未能阻止性别歧视的蔓延和女性独立意识的削弱?为什么如今只有女权主义者才是批判性别歧视的专业户?中国曾经的妇女解放运动精神以及男女平等的理念和实践都“去哪儿了”?[全文]
-
中国学生爱美国,美国老师却看不到
最近几年,美国某份“高大上”教育杂志居然也关注起中国,不过路子跟美国其它媒体并无二致:提到“中国”基本没好气。但这样对中国“一言以蔽之”,却不知会伤害多大一批崇美民众的感情:咱早已对自由主义顶礼膜拜,咋还说咱没批判思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