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被大大高估了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不那么重要:中国的直接人口红利在30年间每年仅带来0.5%的额外人均GDP增长率,与9.1%的人均GDP增长率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人口红利有限,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也不会太大。但是到了大众传媒,人口红利在过去的作用,以及老龄化可能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都被数倍地夸大了。[全文]
-
中国经济怎么走?他们一起发出声音
经济学界及媒体舆论对中国经济走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分歧。有一批学者,他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判断,与流行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名望的著名经济学家。观察者网力邀9位经济学家探讨中国经济当前最有分歧的六大问题。这些经济学家分别是张军、林毅夫、朱天、余永定、陈平、姚洋、屈宏斌等……[全文]
-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优势还在吗?
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近些年来急剧下滑,从最高位2007年的14%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7%。这样的下降在相当程度上也许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周期性的,但总不免让人担心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优势还在吗?如果在,究竟在哪里呢?[全文]
-
中国增长之谜:是制度还是文化?
市场化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中国为什么比其他国家增长更快的原因。中国的威权体制、市场干预和混合经济同样不是中国增长更快的原因,更不是中国增长的必要条件。究竟什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全文]
-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调了吗?
中国经济调结构怎么调,主流说法之一就是要提高消费率,减少投资和出口的GDP占比。朱天教授再次赐稿观察者网:通过大量数据比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会因为其消费率低而增长缓慢,更可能是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三驾马车中只有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消费和出口都不是。[全文]
-
中国创新能力怎么样?请看图说话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有创新能力关键是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没有在缩小。朱天赐稿观察者网,文中他通过定量的全球比较分析发现,无论什么指标,中国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都在快速拉近。[全文]
-
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1988年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有41个,而2013年则达到76个,也就是说有35个国家跨过“中等收入”水平成了高收入国家。所以按世界银行的绝对收入标准来看,显然说不上有什么中等收入陷阱。[全文]
-
中国GDP:总量被低估,增长率被高估?
中国的GDP总量有可能被低估,而GDP增长率却很可能被高估。原因一是通货膨胀率被低估了,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GDP可能被低估了,因为那时候中国还没有GDP的概念。[全文]
-
不可思议的中国投资率数据
从地方省份统计数据来看,近一半省份2012年的资本形成率超过了60%,不可思议。讽刺的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从来对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抱有质疑,可面对这些不可思议的投资率数据,他们却保持缄默。[全文]
-
经济唱衰论何以盛行?
一直以来,中国消费投资比例失衡、内需不足的论调广泛流传,但这其实是出于对经济学理论的误解以及对失真的统计数字的盲信。不少人担心中国投资过度导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在经济周期的低谷,这是正常的现象,也并不足以证明存在结构性问题。过去20年里,我们几乎年年都听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中国经济恰恰在这20年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全文]
-
谁说中国消费率太低?
中国消费率太低的流行观点,是基于错误的理论和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肤浅理解之上。如果说中国60%的消费率太低,那么在过去的20年里它从来都是这么低。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低消费现在就成了问题呢?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是投资,如果消费需求就能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穷国了![全文]
-
我们的消费过低了?
中国的消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被大大低估了。根据我们的估计,实际的消费率要比宾大的数据起码还要高出5—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率应该达到甚至超过60%。首先,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对住房消费大大低估了。以2009年为例,中国居住消费(除房租和虚拟租金外,还包括水电燃气费等)只占GDP的6%,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7%,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2%。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居住消费只是交通和通信消费的1.5倍。除了住房消费被低估,在中国很多本来应该属于居民个人消费的支出被算到了公司账上,变成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或者资本支出。主要的例子包括汽车,因为很多人公车私用,所以本来应该算作居民消费支出的汽车消费却变成了企业的资本支出,也即投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