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的权力分工政治体制
孙中山先生学习西方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思想,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监察权、考试权,合为“五权宪法”。新中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才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的“六权分工体制”。这一体制并非依据任何先验的理论设计,而是由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而来。[全文]
-
党组:“寓党于国”的执政模式
建国后,党组就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寓党于国”的重要执政模式,其中也经历了曲折,这既受到历史重大事件的牵引,也反映了党组制度内在的冲突。党组和职能领导机关高度同构,使其成为联系上级党组织和本机关的纽带。[全文]
-
西方“分权制衡”,中国“群策群力”
在“分权制衡”体制下,人民与政府是交易关系,其间并无信任和尊严可言;在“群策群力”体制下,人民与政府是道德关系,政府不过是群众智慧和力量的集合体,政府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必须通过群众路线来实现和人民的结合。[全文]
-
中国话语要土的掉渣,才能洋得辉煌
要通三统必需先将理论和现实的“头足倒立”再次倒过来。不论从哪一统出发,都必需先承认当代中国实践这个体,三统存续与开新在于成为附丽于中国实践的用,在于为理解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引导中国未来提供精神资源。[全文]
-
马云为什么说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
许多人身子进入了21世纪,头脑仍然停留在20世纪。马云说过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淘宝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在虚拟的世界中提供了国家的功能。反过来,全世界最好的政治模式是企业。[全文]
-
我们往何处去——西方的集体迷茫
现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本身陷入了短视和狭隘之中。政党的核心目标是竞选,当选的政党追求的是党派利益和短期利益,“在我身后管它洪水滔天”。政党政治是典型的向选票负责,而非向人民负责。华尔街的自私和贪婪,华盛顿的短视和无能已经成为整个西方世界危机的一个缩影。连奥巴马也哀叹:”整个华盛顿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全文]
-
印度为什么追不上中国?
印度与中国一样,也实行五年计划方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计划经济时期制定计划的方式,推动经济高增长仍是其核心目标,印度裔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将这种做法痛斥为愚蠢的聚焦。而中国则实现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转型。[全文]
-
中国从未照搬苏联五年计划模式
对于苏联经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尊奉为不容置疑的信条。他们的基本信念是,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可靠的。毛泽东对权力高度集中深感厌恶,1950和1960年代,他亲自领导了两次大分权,来摧毁这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本文选自鄢一龙新书《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独家刊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