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强最看重的“就业”出成绩单了:总分高、单项强
2016年5月6日,李克强考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正在会商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工作人员展开讨论。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49万人。[全文]
-
新华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赢得十三五良好开局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进军,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战。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引领中国经济拨开迷雾,实现缓中趋稳、稳中蓄进的发展态势,也向世界传递出坚定的发展信心。[全文]
-
人民日报:人民币近期贬值受外部环境所致
据人民日报12月13日报道,当前,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强、经常项目顺差世界第一。近来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对美元也呈现出少见的贬值走势,引发市场关注。[全文]
-
外媒:美欧拒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或引中西对抗
美媒称,中国加入WTO已满15年,标志着中国应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意味着当中国企业被指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外倾销商品时,其面临反倾销惩罚的风险将大大减少,然而西方对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政策的不满也爆发出来。[全文]
-
关于中国经济,习近平这样说!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创新,更多靠分散试错,靠千军万马的大众创新,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全文]
-
美机构赞中国电子银行势头猛 传统银行满意度仅8%
【编译/观察者网 张珩】数字化,现在几乎是中国金融行业的象征了。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之下必须改变了。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 Consulting)近日发布报告,中国传统银行业的客户满意度只有8%,大量的客户正在流向“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目前中国最好的两家金融科技公司是阿里和腾讯。[全文]
-
专家:中国已成全球市场经济第一动力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12日报道,今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贾晋京撰文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还是全球市场经济第一动力。一些WTO成员国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毫无理由的,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贸易保护主义必将失败。[全文]
-
重磅!国家将有大动作 中国品牌发展迎新蓝图!
据央视财经12月11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在央视财经论坛上的讲话释放重磅信号: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制造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强国,更不是品牌强国,我国品牌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近期由国家发改委和质检总局牵头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未来品牌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我们也在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质量促进法》等法律的立法。[全文]
-
入世15年,中国赚了多少?
《每日经济新闻》12月1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加入WTO15年,中国赚了多少?全世界赚了多少?答案很简单……》的文章,称中国入世15年以来,自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并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但美欧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愿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现状,这只会让它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全文]
-
经合组织:明年世界经济加速增长 中国表现强劲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从去年的3.1%降至2.9%。但最新公布的这些领先指标预示,经济增长会出现适度反弹。加拿大、德国以及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经济体,继续呈现强劲增长的迹象。[全文]
-
中国经济学家市场价值排行榜:第一是…
据中国网12月7日报道,2016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市场价值100名排行榜中,林毅夫排第一。[全文]
-
人口红利枯竭? 厉以宁:那是不了解中国
据中新网10日报道,10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第18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发表讲话。[全文]
-
比美欧还急 日本挑头不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
北京时间周四(12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8日发布消息称,关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地位,已决定继续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将维持容易对不当倾销征收高关税的“反倾销税”机制。由于美欧对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仍持扭扭捏捏的态度,日本的这一表态也使其成为第一个“出头鸟”。就此多名专家表示,日方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大势所趋。[全文]
-
11月CPI、PPI继续回升 五年来首现剪刀差
据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4.0%,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1%,服务价格上涨2.4%。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0%。[全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外储并非越多越好 思维过时
日前,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16亿美元,较10月末下降691亿美元。由于今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连续5个月下降,所以,担忧中国外汇储备“不够用”的声音再度出现。对此,专家指出,当前外汇储备下降更多是受美元升值、汇率折算、投机资本流动等短期因素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贸易顺差较大,对外资吸引力较强等特征,都将为维持合理的外储规模提供支撑。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作用也不同以往。因此,看待外储下降应该摒弃“越多越好”的“过时思维”。[全文]
-
人民日报:去产能和保就业 两道题必须一起做
我国拟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初步测算,这将影响钢铁行业50万职工和煤炭行业130万职工的工作岗位。去产能,职工的饭碗怎么办?对此,人民日报12月9日发表署名为刘洪超的评论文章。文章称,“去产能、保就业”,两道题必须一起做,多管齐下,让职工捧上“新饭碗”。[全文]
-
中国险资举牌潮 像不像80年代的美国
对于资本为王的世界,某一个企业的命运只是恰巧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暗流涌动的背后,或许是一个时代到来的必然。美国上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浪潮其实有着最深刻的经济根源:经济下行与公司利润下滑、管理层的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问题、公司价值低估和游资流动。[全文]
-
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拟放开
进行了修订,形成《目录》修订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录》提到,服务业重点放开公路旅客运输、外轮理货、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等领域,制造业重点放开轨道交通设备、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食用油脂、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采矿业重点放开非常规油气、贵金属、锂矿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文]
-
美专家:即使美国不再领导全球贸易,中国也还无法接棒
美国之音12月7日报道,一名美国经济专家5日说,即便是美国不再领导全球贸易,中国目前也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全球贸易的重任。他担心,这样一来,世界有可能会陷入领导缺失的真空,就像1930年代的状况,世界贸易和金融遭受重创,各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全文]
-
报告称入世15年中国贸易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
加入世贸组织(WTO)近15年来,中国海关和质检部门在信息公开、自动化通关等方面有明显改进,但在降低收费、减少通关单据、单一窗口建设等方面距WTO《贸易便利化协定》还有不小差距。[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