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22岁天才少年曹原居首
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在北京时间12月19日零时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的“神童”曹原,以及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名列其中。[全文]
-
中国“彩虹鱼”下潜世界最深海沟
近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探索海洋最深处的科学奥秘。 新华网此前报道,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组成的“彩虹鱼”科考团队,11日在全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两台“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的万米级海试,深度分别为10918米和10899米。[全文]
-
国产刻蚀机入选全球首条5纳米芯片产线
上海市政府网站12月17日消息,5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约为0.1毫米)的二万分之一,将成为集成电路芯片上的最小线宽。台积电计划明年进行5纳米制程试产,预计2020年量产。最近,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收到一个好消息:其自主研制的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经台积电验证,性能优良,将用于全球首条5纳米制程生产线。刻蚀机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装备之一,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术,让“上海制造”跻身刻蚀机国际第一梯队。[全文]
-
国内首款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研制成功
新华社12月17日消息,记者17日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获悉,由该所研制的我国第一部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进行了飞行试验,并成功获取国内首组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成果。太赫兹雷达成像系统能弥补光学、红外、传统雷达等对慢速动目标探测的不足,能大大提高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可判读性,为复杂环境下运动目标探测应用奠定技术基础。[全文]
-
月球背面这波高难操作,中国航天人怎么做到的?
由于月球的背面一直无法被人类直接观测,当探测器飞到月球背面时,与地球无法通过无线电进行联络,探测器的实时状态和科学数据传不下来,地球的指令也送不上去。因此,解决月球背面着陆巡视过程中的通信问题,就成为横亘在嫦娥四号任务前的一道天堑。[全文]
-
2018上海国际STEM博览会举行 多项创新成果亮相
12月7日至9日,2018上海国际STEM科教产品博览会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上百家科技教育企业带来了一系列与STEM教育相关的创新展品,海内外专家学者们针对STEM发展、沿革、应用等话题,解析STEM教育理念,为STEM教育行业培养更多的新鲜血液。[全文]
-
这些企业获中国工业大奖!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京召开。本届评选授予12家企业、11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其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的新一代核潜艇、以及中国铁总的“复兴号”动车组等皆榜上有名。[全文]
-
中国学者研制出高性能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团队和高敏锐教授团队合作,研制出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三元纳米片电催化剂,展现出工业级的优异电解水制氢潜能。国际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全文]
-
她将让“蛟龙号”如虎添翼
据国内媒体12月8日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顺利下水。该船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母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探索能力与研究水平,预计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全文]
-
武汉百座5G基站抓紧测试
今年武汉被列为全国首批5G规模化试验网试点城市。目前,湖北移动已在武汉市光谷主测区、汉口示范区和江滩体验区的3个试验区域,共建设5G基站100余座,并正在进行5G信号连片测试。最快明年世界军运会前,武汉市民将可以用上5G信号。[全文]
-
智能音箱静音后仍在搜集声音 物联网设备如何才能更安全?
近日,阿里安全猎户座实验室安全专家五达受邀在安全行业国际顶会HITB、Black Hat Europe进行分享,直面物联网设备入侵检测、智能音箱传感器缺陷。[全文]
-
1小时作业150亩!大疆农业植保无人机T16来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国内无人机头部企业同样也把目光投向了农业领域。 12月4日下午,大疆以“大,有可为”为主题在深圳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全新旗舰植保无人飞机T16。会上大疆方面还表示,未来大疆农业将继续扩大在农业领域的人才、资金投入,为农业持续提升产品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全文]
-
我国稀贵金属溅射靶材制备已打破国外垄断
云南省贵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在主任胡昌义带领下,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用稀贵金属溅射靶材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成功制备NiPt、CoCrPtB等靶材和Ru、CoCrPt-SiO2靶。[全文]
-
美国公司提出3年内应用实时卫星图像技术
据美国网站C4ISRNET介绍,美国商业公司正在研究如何提高地面基站下载卫星图像的效率,从而在2021年以前为军、民用客户提供实时的商业卫星图像。[全文]
-
科技日报:国产22纳米光刻机治不了咱们“芯”病
11月29日,中科院研制的“超分辨光刻装备”通过验收。消息传着传着,就成了谣言——《国产光刻机伟大突破,国产芯片白菜化在即》《突破荷兰技术封锁,弯道超车》《厉害了我的国,新式光刻机将打破“芯片荒”》……[全文]
-
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突破杂交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记者近日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邹应斌教授团队研发的“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全文]
-
直播:马斯克们来了——第二次太空竞赛新格局与中国困境
美国政府与跨国资本扶持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神话,为马斯克与Space X招徕了众多拥趸。反观中国,原生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除了主流媒体报道外,却并不在我们的视野内。如何破解马斯克神话?观天下讲坛邀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佳山老师。[全文]
-
中国首位!30岁清华博士后获超算大奖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88年博士后甘霖获超算领域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人,为他点赞![全文]
-
他发现5粒种子,让中国在杂交小麦上夺得话语权
他偶然发现的几株种子,最终让中国在杂交小麦育种上夺得话语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茹振钢说,“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全文]
-
国内首条8英寸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工艺线开工
11月28日,国内首条8英寸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工艺线在长沙高新区正式开工。[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Ovum评论:禁止中国供应商将破坏全球价格5G技术生态系统
-
首照遭吐槽,那不是“洞察”号的真实水平…
-
想了解基因编辑,先看看这个小东西
-
5G来了!1分钟下完1部蓝光电影,网速超600Mbps
-
科技部、中科院、涉事医院发声
-
“洞察号”登陆火星 传回首张照片遭吐槽
-
“洞察号”登陆火星 搭载26万中国人姓名
-
中国医学需要人体基因编辑这样的“技术创新”吗?
-
京东方发布55寸打印4K OLED显示屏 有望打破韩企垄断
-
中国首次制备出超高纯稀土改性氧化铝
-
半导体测试设备:国产化机遇正当时
-
天河工程遭质疑 清华、青海大学、青海科技厅三缄其口
-
天河工程遭质疑 项目参与者:自有考量
-
癌症患者福音!我国超导质子医疗设备研发取得突破
-
中国高校研制世界首例双引擎人造微纳米机器
-
城大报告:香港科研创新落后于广深
-
深度|借晋华DRAM事件解构我国存储芯片产业瓶颈
-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新生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全过程
-
我国首颗商业公司独立研制卫星发射,干啥的?
-
“雪龙”号穿越“魔鬼西风带”
-
-
-
中国核心激光元器件依赖进口的现象开始转变
-
中国大陆存储“三国”会如何演义下去
-
吴宜灿获美国核学会聚变核能杰出成就奖 首位华人获奖者
-
迪拜警方:正在训练警察驾驶飞行摩托
-
超算500强新榜发布:美国卫冕 中国力争
-
创新:“第一动力”的时代答卷
-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
-
7000米海试中,蛟龙号曾与母船失联1小时
-
参展最积极的日企如何让人“耳目一新”?
-
我国抗量子密码算法或4年后开始标准化 目前落后国外10年
-
成都上空将升起首颗“人造月亮”?看看美俄为何都惨败
-
中国在这个领域六年增幅居首 已超韩追德
-
“以前乘的都是外国船,但这次,是中国船...”
-
中国已经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前沿
-
努力成为重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李强调研的这两家中央在沪科研院所不一般
-
被美制裁后,中国芯片企业首发声
-
国内首台永磁直驱电力机车大同下线
-
中国芯片设计双雄的崛起之路
-
三星如何晋升为晶圆代工二哥?
-
中芯国际张汝京:国内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最薄弱也最有机会
-